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机具

第二节 农机具




  一、农业机械发展

  绥滨使用农业机械,历史比较悠久。自民国 2年(1913年)开始,到民国16年(1927年)为止,
先后有5大火犁公司成立。致远火犁公司成立于民国 2年,用火犁1台开垦耕耘;东益、东井火
犁公司成立于民国3年(1914年),2个公司拥有火犁 4台;近思火犁公司成立于民国4年(1915年),
用 1台火犁开荒引佃;民国16年(1927年)广信公司成立,用11台火犁开垦。同年董尊五、丛旭
久2家各有1台火犁开荒耕种。至民国20年(1931年),已有火犁21台,共开垦出熟地13 500余垧。
这些农业机械,虽系军伐、官僚地主集团所有,但为绥滨的土地开发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伪满时期,尚有少数农户使用机械。康德 3年(1936年),连生区丛旭久, 利用1台火犁为
“满拓”开荒3 200余垧,福兴区董尊五用火犁1台,开垦耕种。

  1949年绥滨合并于富锦县,政府对发展农业机械极为重视,开始成立脱谷机站,后又改为
农业拖拉机总站。积极推广和引进新式马拉农具,为向农业机械化过度创造了条件。总站坚持
贯彻“土洋并举,大中小型结合”的原则。既对旧式农具进行改革,又对先进的农业机械大量
引进,并培训农业机械技术人材,为向农业机械化迈进创造了条件。

  1952年,富锦县成立脱谷机站,当年秋派脱谷机队驾驶着“金大力”和“万国”拖拉机,
牵引苏式MK—1000型脱谷机,来绥滨地区为农户脱谷,绥滨农民有史以来第一次用上了脱谷机。

  1953年,富锦县拖拉机站成立。当年秋购进 2台五T—25型拖拉机。1954年秋又购进13台K
—35、K凸—35型拖拉机和部分三铧犁、播种机、 轻耙等农机具。县农机队为本地农户代耕和
脱谷。1963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机33台,各种农具95台(件)。

  1964年,绥滨县恢复后,已拥有各种类型拖拉机49台,机引农具已达95台(件),机动脱谷
机25台。

  1969年,各种类型的拖拉机已发展到76台,机引农具已增加到 250台(件),机动脱谷机增
至54台。这些农机具承担着全县农田作业翻、耙、压、播、收的任务。

  1975年,农业机械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大中型拖拉机猛增加到 242混合台,机引犁已增
至161台,并有轻重耙433台,播种机165台,联合收割机22台,场上作业机动脱粒机199台。此
间,由于悬挂式垄作七铧犁的出现,农机田间作业改变了“老三样”的局面,中耕、起垄和扣
种复垄都可用七铧犁进行,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犁底层,加深了耕层,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

  1982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已增至592混合台,在1976年 2台的基础上猛增加到505台。到
1985年,全县大中型拖拉机已发展到486台,小型拖拉机猛增到2 521台,大中小型配套农具已
达4 549台(件),联合收割机已增至139台(其中自走式的60台),场上作业机动脱粒机已增加到
136台,玉米收割机已达20台。农用汽车已有25辆。农村每平均5.4户就有一台拖拉机。

  二、农用排灌机械

  绥滨农田排灌始于1956年,有抽水机5台,到1959年抽水机已达11台。

  1960年,由于天灾和经营失误,造成水田大幅度减产,直至绝产,最后停灌。直至1966年
又有少部分生产队开始农田灌溉,有9马力电动机2台,水泵2部。

  1969年,农田灌溉又有新的发展,电动机已发展到15台(180马力),柴油机2台(24马力),
水泵15部。

  1972年,随着农田灌溉面积的扩大,灌溉机械又有所增加,电动机已有32台 (380马力),
水泵33台。

  1977年,是农田灌溉大发展的一年。此时,电动机已达54台 (843马力),柴油机已增至17
台(282马力),水泵54部。

  1979年,灌溉机械又有增长,电动机已急剧增到81台(1 131马力),柴油机猛增至105台(2 250
马力),水泵已达167部。

  1983年,农村实行了土地承包制,农民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迸发出来了,灌溉机械大增加,
电动机已有48台,1 953马力,柴油机已达220台,2 797马力。水泵已增到375部。喷灌机已发
展20台。

  1985年,是农田灌溉空前发展的一年,灌溉机械已发展到:电动机70台,932马力(台数增
加,马力减少),柴油机269台,3 228马力,喷灌机95台,水泵429部。

  三、改革农具、推广新技术

  (一)畜引农具改革

  本县自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始有定居之民,宣统三年(1911年)后,民户增多,开始大
量地开垦土地。直至1951年以前,农民种地仍然依靠手工操作的传统农具。处女地的开垦,用
镐刨用铁铧大木犁,用豆杆子(铁扁尖木柄)簪种;熟地扣种大豆、玉米,起垄、趟地均用木犁
(铁铧木辕)、下种用手摅;播种高粮、谷子用杯耙(木架铁铧)、小麦用对犁 (木辕铁铧双犁合
成);压地用木磙子(也有石制的),小麦用动轱辘 (石制双并木框)镇压;铲地用锄头,薅地用
薅锄手间苗;割地用镰刀,割货草和烧柴用钐刀,场上作业大多数用石磙子,亦有的小户用连
枷抽打。直至50年代,尚有的农户收获小杂粮还用连枷抽打。

  迨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引进了铁制轮单铧犁(俗称洋犁)。从此,生荒开垦普遍地用上
了单轮单铧犁。

  直至五十年代初,开荒用上了铁制双轮单铧犁。此犁较之单轮单铧犁更为稳定,极大地减
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于此同期,出现了铁制综合号(死拖头变为活动轮),起垄、趟地和扣种大
田均适用。这种犁,具有坚固耐用,运行轻便。深浅易调的特点。因而,在本地较普遍地被推
广应用。接着还推广了马拉耘锄(木架铁板),辅助于锄草和松动垄肩之土。不久,又有新式马
拉农具出现。主要有摇背式收割机、十行播种机、镇压器、园盘耙、钉齿耙和钉齿搂钯等新式
农具。

  1958年开始,农具改革进入了高潮时期,农村人民公社普遍地把各生产队的能工巧匠集中
到公社进行农具改革。改革的农具,花样繁多,但改得成功并适用的还是极少数。比较适用的
有播谷子,高粮用的耧;还有播谷子用的二条、三条杯耙;还有场上作业用的木制滚筒式脱粒
机(脱大豆效果较好);此外,还有疏苗机(用于大豆地较好),但在平坦而无大土块的地块才适
用。

  (二)机引农具改革

  1958年后绥滨开始使用拖拉机农田作业。当时只用于翻、耙、压、垄,农民将木杠横固定
在机尾上依次联结七台综合号,人工手扶作业,农民称其日:“犁后喘”。

  1979年,农机科研所研制成功了铁架疏苗机,既能疏松苗眼,又能除掉垄肩之草。

  1980年,在全县普遍地推广了深松法。即在铧犁辕下按上深松铲,既能疏松犁下板结层,
又能透气,增温和保墒。

  1981年,引进推广了大豆穴播机,梗距均匀。下种适量,可节约种籽20%。

  1983年以后,农用小型拖拉机大量增加,但机车配套比例相当低,作业项目单一。农民在
生产实践中,摸索到农具改革的经验,自己动手改革农具,一年中改革制造农具 137台,其中
单体播种机87台,两铧犁33台,双行播种机13台,引进推广手扶拖拉机水田轮80套,四轮高地
隙20套;引进推广稻麦收割机56台,脱扬机95台,累计推广24种47台(件)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同年,农机具研究所,研制成功了小型拖拉机中耕机架(固定在综合号上),解决了中耕,
起垄人工手扶的难题。

  1987年,引进推广了水稻插秧机,从而减轻了农民手工插秧的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增加了粮食产量。

  (三)推广新技术,实行标准化作业

  1983年,农业机械管理部门,根据全县种植生产特点。各乡站相应地增设了农业新技术推
广员,推广了旱作少耕,深施肥,玉米精量和半精量播种等农业新技术。

  1985年,县水稻办推广水稻大棚育秧,机械插秧新技术,在大同乡民主村,北岗乡永利村
和绥东镇永兴村布点示范,获得成功,秋季实测,亩产1 050斤。

   全县主要农机具拥有量表
  表4—24 单位:台(件)



   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表(一)
  表4—25






   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二)
  表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