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下序
第五章 畜牧业
章下序
绥滨在两千年前,就有挹娄人在此定居。黑龙江省博物馆和省考古队,1972—1974年间,
在蜿蜒河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曾发现大量猪骨,经炭14—测定是西汉末年东汉初挹娄人之
故居。挹娄人“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①。“死者其
日即葬于野,多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②。迨至南北朝时改挹娄为勿吉,曾
有“无牛有马,多猪无羊”之记载③。辽代圣宗开泰七年(1018年)三月。“命东北部奥里米……
等五部岁贡貂皮六万五千,马三百”④。这一时期,马的饲养量就很发达。
清宣统二年汤原清丈局派放荒员来此放荒,招引来一些豪绅富户领荒垦殖,带来大批牲畜,
仅齐耀山(齐翰林)就带来5套马的13台大车。当时新荒初垦主要以马为耕地的挽力。
民国期间,大牲畜发展很快。至民国20年(1931年),大牲畜已发展到22 116匹(头)。
伪满时期,大牲畜的饲养明显下降。据康德2年(1935年)调查,大牲畜由民国时期的22 000
匹(头),因1932年一场大水,使牲畜猛降到4 206匹(头),到了伪康德4年(1937年)12月调查,
大牲畜已降为3 801匹(头)。
建国后,政府对大牲畜生产极为重视。不仅增设畜牧管理机构,设专人负责畜牧生产的指
导工作,而且为巩固畜禽的发展,积极地组织民间兽医人员成立家畜诊所,又建立了畜禽防疫
队。进行畜禽的品种改良和繁殖,促进了畜禽的大发展。1985年,大牲畜由1949年的 8 200匹
(头)发展到11 999匹(头),猪由1949年的 2.1万头发展到4.05万头,羊由1949年的0.01万只发
展到0.51万只。家禽由1949年的6万只,增加到45.1万只。牧业产值7 60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
61 885万元(1980年不变价计算)的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