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畜禽饲养 一、马
民国期间,马匹的饲养量占的比例很大。民国 9年(1920年),绥滨设治员涂廷协向黑龙江
省公署的申诉报告中谈及:“绥东已开垦熟地万余垧,已有民户三千”。这些耕地绝大多数是
役马开垦的。民国20年(1931年),马已发展到15 800匹。
伪满时期,马匹的饲养量迅速下降。据大同 2年(1933年)的调查,马匹的饲养量已由民国
末年的15 800匹猛降到6 350匹,下降3/5。到了伪满康德 4年(1937年)12月,马匹饲养量下降
到1 789匹,下降80%多。伪满康德 9年(1942年),由于人口不断增加,深感畜力不足,农民自
己合伙到苏家屯购回役马50匹。虽然马匹不断地增加,但是疫病仍在流行蔓延,因而马的饲养
量仍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一直到康德11年(1944年),疫病开始得到控制,马的发展开始起步,
但由于畜力不足,使役过重,因而繁殖率很低,多靠外地购进。
①《后汉书,东夷传,挹娄》。
②《通典》卷一八六、第九九四页;
③《魏书,勿吉传》;
④《辽史》卷六九。
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翻身农民分到了土地和牲畜。生产热情十分高涨,实行插犋换
工耕耘。政府为了支援农业大生产,派财粮科科长徐祯祥代队率领闫永梅、李平和农民代表闫
成林,于1948年秋,去海拉尔购回役马60匹,贷予农民,充实畜力。以后又曾多次购进马匹。
绥滨马的饲养量1949—1957年发展很快,由1949年的3 000匹发展到6 600匹,增长一倍多。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由于管理不善,饲养不良,马的死亡率很高。1961年马匹由1956
年的6 600匹下降到3 000匹,又回落到1949年的状态。直到1966年后,又开始回升,1967年役
马发展到4 900匹。1970年,马的发展速度开始加快,到1973年马已发展为7 200匹。这一时期,
人民公社已趋于巩固。经营管理有了改善。饲养管理有所加强,饲草料也较充足,马的繁殖率
大有提高,伤亡率大为降低,因而马的增长速度较快。1975—1979年,各级政府对畜牧生产都
很重视,县、社、队都成立畜牧管理组织,设有专人抓畜牧生产,从而马的繁殖率、成活率都
得到很大的提高。1978年,全县马匹的饲养量已增到 8 600匹。1984年后,由于农民从经济效
益出发,大量购买小拖拉机,因而马的饲养量开始下降,由1977年的8 600匹,下降到5 500匹。
二、牛
黄牛在民国时发展很快。俗语说:“乳牛下乳牛,三年五个头”。常年放牧,既省草省料,
又可使役。民国10年(1923年),绥东设治员籍国珍向黑龙江省公署的报告中谈到“绥东发生牛
瘟1650头,死亡惨重”。由此可以看出,牛的数量是相当可观的。民国20年(1931年)。全县黄
牛尚有3 800头。
伪满初期,黄牛饲养量较之民国时期大有下降。伪满大同 2年(1933年),黄牛饲养量下降
到1720头,比民国下降一倍还多。康德4年(1932年)。黄牛仅有1714头。康德9年(1942年),伪
兴农合作社派人去问岛省,购回朝鲜牛300头。贷予农民使役。此后又从蒙古买草地牛200头,
因系草地放牧之牛,未经驯服难以使役,又兼发生牛“口蹄疫”,死亡很大。康德10年 (1943
年),又从蒙古购进一批牛,亦系草地牛, 烈性太强,不能使役。 康德11年(1941年), 牛的
“口蹄疫”开始得到控制,饲养有所增加。
建国后,政府对黄牛生产很重视。翻身农民精心饲养和繁育,使黄牛很快发展起来。黄牛
由1949年的5 200头到1953年发展为8 100头。1954年开始下降,由8 100头降到4 900头。1958
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后仍在继续下降,直到1960年短短7年间黄牛下降到2 100头。其主要原因是;
一是由马快牛慢,马的生产力高。使役员愿使役马,不愿使役牛;二是在分配饲料上,马每天
给8斤,牛给2斤;三是由于不被重视,牛下犊无人过问,死亡率大。1964年开始,黄牛生产下
降,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政府加强了对黄牛饲养、使役繁育的管理;虽然机械化程度提高,
但黄牛仍迅速发展。政策规定黄牛的准胎、保胎和保犊上与马同样付酬,并在饲料的安排上也
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这期间仅3年时间。黄牛就发展到5 000头。到1968年,黄牛已发展到9 900
头,超过历史上黄牛发展的最高记录。文化大革命后期对黄牛生产无人过问,数量开始下降,
1983年实行家庭承包制后,农民大量购进小拖拉机代替耕牛。虽然黄牛饲养量下降,但奶牛却
繁育发展起来。
1983年,县政府由一名副县长专抓发展奶牛工作,派人到外地选购良种,购回后,贷予养
殖户。为给鲜奶找出销路,建一所乳粉生产加工厂,设有专车在县内循回收购鲜奶。这一措施,
推动了奶牛的大发展。1984年全县出现了养奶牛乡,养奶牛大户。富强乡 6个自然村,55户农
民共养奶牛143头,占全县奶牛总数的40%,养奶牛专业户养奶牛最多达14头。1985年,本县奶
牛发展到709头。
三、猪
做为家庭副业,六畜之中以猪为首。农民把养猪做为主要辅助经济来源。民国末期,全县
猪的饲养量已发展到16 000头。
伪满时期猪的饲养量迅速下降。大同 2年(1933年),生猪下降到4 150头,比民国下降70%;
康德4年(1937年),猪的饲养量略有回升,但发展速度缓慢,仅有猪4 626头。
建国初期,全县生猪饲养量已有21 000头,1951年又下降到17 000头。1953年,又发展到
26 300头。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生猪饲养量下降到11 100头。1960—1962年 3年困难时期,
无饲料粮,猪降到 5 000头。1964年开始有所回升,农业兴,百业旺。到1967年,生猪饲养量
上升到20 500头。从1968年开始养猪给饲料地,卖猪给饲料票,促进了养猪业的发展。到1973
年,有 2个公社40个生产大队,农业人口实现了一人一猪。县、社均成立了养猪办公室,设有
专人负责生猪生产工作。1985年全县养猪75 132头,平均每户养5.16头,每1农村人口养1.1头。
实现了农业人口1人1猪,在省养猪奖励大会上,奖予县红旗1面,电视机1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强国富民政策激励起农民养猪的积极性,1981年全县出现
一批养猪专业户,福兴公社同仁生产大队,62岁的滕国臣养猪14头;61岁的秦奎福养猪19头;
62岁的李洪学养猪24头;64岁的王文养猪14头。四老汉一年向国家交售生猪64头。北山公社新
丰大队朱明太养猪28头。是年,全县生猪已发展到55 100头。
1982年,大同公社民主生产大队,实行母猪队有户养,产仔分成,每两户就养一头母猪。
这为增加仔猪。扩大猪源奠定了基础。
1984年,在全县又出现了一批养猪专业户,重点户。养猪大户7户,养猪143头;养母猪重
点户65户,养母猪144头;养猪专业户30户,养猪 446头。北岗乡永富村全村共50户,养猪271
头,户均养猪 5.5头;北山乡朝阳村全村26户,养猪232头,户均养猪8.1头,被人称为养猪村。
1985年,全县各乡、村普遍地实行了养猪基金制。规定每户每亩每月交1—2角钱,做为生
猪保险、防疫、良种繁育补助费。
四、羊
全县饲养羊的数量较少,1949年全县仅有羊 100只,一直持续到1959年。1960年后,羊的
饲养量略有增加。直至1970年羊的发展形势才开始好转。但在1972年又刮起了割资本主义尾巴
的歪风,规定每户养羊不准超过 2只,超过部分要割掉。一直到1974年,全县养羊始终徘徊在
5 000只左右。1974年到1976年,羊的饲养量已发展到8 000头。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放宽政策,出现了一批养羊大户和专业户。北山公社
新丰大队朱明太养羊50只,大同公社东升大队张振义养羊65只。1982年,全县羊的饲养量已发
展到26 700只。
1984年,又出现一批养羊大户和承包大户。养羊大户最多养羊 102只;承包大户,承包羊
502只。
羊的发展波动性很大。1982年发展到26 700只,1984年降到12 100只,1985年再降到5 100
只。其主要原因是受价格政策的支配,当时皮、毛、肉价格低。经济效益不佳。
五、禽
民国期间,农户养禽产蛋以自食为主,亦有些农户产蛋出卖,换油盐日用品。据1931年调
查,全县禽的饲养量达6 210只。
伪满初期,家禽的饲养量很少。大同 2年(1933年),全县家禽总数仅有1 300只;康德2年
(1935年),家禽饲养量上升到6 951只;康德4年(1937年)12月,下降到5 408只。
建国初期,全县家禽饲养量达60 000只,从1955年农业合作化到人民公社化后的1969年,
历达12年的时间家禽饲养量始终徘徊在20 000—30 000只左右。1970年家禽饲养已上升,总只
数已发展到70 000只;1976年,已增加到150 000只。
1983年,县护岸工程施工指挥部,在福兴公社境内办起青年养鸡场1处,养来亨鸡达3 000
只。此时全县家禽总数已达259 700只。
1984年,全县出现一批养禽户。养鸡专业户11个,养鸡 3 243只;养鸡重点户28户,养鸡
2 846只。
1985年,全县家禽饲养总数已发展到451 000只,比1949年60 000只增加7倍。同年,县劳
动服务公司,在原绥滨二队地炝子办起养禽场1处,养康贝尔鸭2 000只;养罗斯鸡、来亨鸡4 000只。
最近几年,野生动物的养殖亦开始被人们所重视。1983年—1985年,全县共养貂 150只,
养貉已达1 200余只;连生乡靠山村焦广振养鹿7只。有些农户开始进行试养麝鼠。
全县畜禽品种家畜之内除马、牛骡、驴大家畜之外,小家畜则有猪、羊、犬、猫、兔等。
家禽则有鸡、鸭、鹅、鸽等。农业合作化前养牛的多,合作化后多数养的是马。小家畜养殖,
以猪为主,养羊的较少,养兔更少,养狗的主要是猎犬或看门犬。家禽饲养鸡为多,鸭次之,
养鹅的较少,养鸽更少。
畜牧管理本县自开始养猪至1958年末,生猪均系个体饲养。春、夏、秋三季均拢群设专人
放牧和补饲结合。秋末庄稼上场则撒群散放兼加三饲。对育肥猪则进行圈养。饲料有精有粗,
精饲料有玉米、豆并和麦麸等;粗料有野菜、秕谷、豆毛、豆皮和糟渣等。育肥猪多喂精料,
其余猪(奶前的仔猪全精料)只给少许精料,使其吃饱为原则。由于精料短缺和成本高,一般采
取先喂粗饲料长骨架后再喂精饲料育肥的方法,一般一年半至二年才能出栏,所以饲养期长,
出栏率低。猪舍简陋,多数以木杆夹或木板钉,猪窝处用砖或土拉哈辫砌墙,上边有盖,防雨
不防寒。人民公社化后,绝大多数社队均饲养猪,但因管理不善,圈内时有时空,经济效益差。
1970年后,猪舍建设有新的发展,部分社队建起了砖瓦结构的猪舍。大部分社队用机械粉碎饲
料。
1983年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饲养条件有了改善,饲养方法也有了提高。
马是本地的主要生产动力,所以人们历来对马的饲养都很重视。饲草以谷草为主,不足则
以稻草或货草补给。农业合作化前,有的农户用豆并、煮豆、炒豆(粉碎)、高粱、小米和麦麸
适当搭配,做马的饲料,每匹日用料6公斤,谷草7.5公斤;每日喂3遍,饮水3次的方法。每月
喂两次少许盐,夜间加喂一次夜草,俗话说:“马不喂夜革不肥。”养马多数设有马棚,以防
寒避雨。
1956年后,马由个体所有转为集体所有,并由分散饲养转为集中饲养。饲养员、使役员由
群众选定,春秋两季办班,以便掌握饲养、使役知识。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马匹又由
集体饲养转变为个体饲养,饲养管理有所加强。
黄牛是农业生产役畜之一,虽饲养些菜牛,但比例不大。农业合作化前饲养管理较好,役
牛农忙时一日三饲,喂豆并、煮豆、豆采子(炒熟粉碎)等精饲料。大多数村屯有简易牛舍,打
完场放牧。非役牛夏秋草茂盛时集中群放,冬季散放。农业合作化后,黄牛受排斥,既或农忙
季节喂些精料,也是微乎其微。农村实行家庭承包后,黄牛为私人所有,饲养管理也有所改善。
草料充裕,均系舍饲,温度适宜。
禽类之中鸡为多,农村历来都有简易鸡舍。饲料主要是玉米、草籽和谷秕子。1983年后,
出现一批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户,实行笼养,舍内取暖,保温较好。饲料基本是调剂搭配的混合
饲料,同时还适量地喂些骨粉、鱼粉;饲养场,专业户实现了养鸡科学化。
家畜家禽统计表
表4—32 单位:匹、头、只
畜禽统计表
表4—33 康德二年
畜禽饲养统计表
表4—34 康德四年十二月调查
建国后历年畜禽情况统计表
表4—35 单位:万头、万只、万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