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水利章下序 绥滨地处黑松两江汇合的三角洲,三面临水,河流泡沼遍及全境。自古以来,丰富的水源
造福于人民。但是。在旧中国无水利设施,洪水常泛滥成灾,给绥滨人民造成灾难。本县海拔
高程多在63—52米之间,20年一遇的最高洪水位 62.32米(1960年),高于地面1—2米。据水文
资料记载:1794年—1945年的152年间,洪水发生13次(1794、1856、1862、1886、1906、1909、
1911、1914、1928、1932、1943、1945),洪水位最高年份是1932年(62.19米)。当时没有堤防
工程,江水泛滥,遍境汪洋。解放后,县政府对水利工程较为重视,于1948年就开始水利工程
建设。直至1985年,已修筑防洪堤长 145公里,黑松两江护岸长9.6公里,松花江堤105公里,
向阳堤21.144公里,东方堤18.2公里;共出动8.51万人,总投工 272.2万个,推土机45台,完
成台班6.41万个,人机完成总土方808.39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390.7万元。堤顶高程已达57.50
—63.91米,此外,还修筑排水河道主干8条,长104公里,干支沟50条,长187.5公里。兴修灌
溉泵站31处。总装机 2 410千瓦/50台。抗御了1960年有史以来62.32米高的特大洪水。为了巩
固既得成就,县政府成立了堤防管理站(段),做到常备不懈,有备无患。
绥滨是三江平原典型的平原县,地势低洼,沼泽遍境,是一个大潜水盆地。地下水埋深在
2—6米,两季汛期地下水大部分上升为地表水。1955—1985年的31年间,涝灾发生15次 (有的
年份洪涝并至),涝灾频率平均为2年。政府为了减轻涝灾的威胁,从1948年开始治涝,修筑了
大量的排水工程。1966年政府又提出:“以治涝为重点,实行防洪治涝兼施”的方针,采取了
专群并举的行动措施,集中力量突击治涝。在经过26年(1948年—1973年)的初治、续治的基础
上,又对全县地形进行勘测,并按着地势水向规划为八个涝区,实行分期治理。其中蜿蜒河涝
区是八个涝区中最大的一个涝区,于1974年就开始了大规模地治蜿工程,集中人力和机械力量。
连战3年完成主河道34.55公里,排水干渠全部竣工。其它 7个涝区主干已全部挖通,但未配套。
至1985年,在治理内涝方面,全县总投工为551万个,出动推土机45台,完成台班1.4万个,人
机完成总土方 1 125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728.43万元。只因国家对治涝工程投资冻结,县内
资财有限不力施工,涝区大部分工程尚未完成,全县95.5万亩易涝面积,效益面积只有30.4万
亩,占易涝面积的31.8%。
农田灌溉是种植业的命脉。县政府为利用丰富的水源,几年来大力发展水田,不仅解决了
县内白浆土多,含浆不吐,有水难释,种旱田易涝的问题,而且。还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了总产。1956年就开始打土井灌溉水田。据1985年统计,全县修筑灌溉干渠 6条,长60公
里,支渠58条,长110公里,打机井1 019眼,总装机12 321马力/1 012台,修筑渡桥、涵闸等
建筑物333座,营造护堤林6 220亩,水利建设投资6 29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 998万元。群众
自筹3 299万元,投人工1 731万个,马车工46.8万个,机械台班7.5万个,完成土方3 002万立
方米,石方32.5万立方米,混凝土 1.5万立米。先后打出机电井977眼,其中水田井651眼,旱
田井206眼,菜田井120眼,兴建电灌站2座,小泵站29处,灌水田9.8万亩。
绥滨土地平坦,境无山谷和大的丘坡,水土保持多系防风固沙。但是黑松两江沿岸坍塌严
重的地方有 6处,土地被冲刷流失严重。政府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主要抓了植树和护岸工程工
作。目前已有林地面积为32.8万亩。其中人工林21.3万亩。天然林11.5万亩;已完成黑龙江、
松花江护岸工程12.4公里,投工 100万个,国家投资851.25万元。但因资金紧缺,护岸工程没
全部完工,黑松两江仍有210多公里的沿岸仍被冲刷流失。
绥滨水利工程建设的条件优越,工具先进。县水利机械化施工队机械力量雄厚,拥有14台
推土机,全队日工作量可达土方3 500立方米。县机械化钻井队有钻井机 3台,日成井6—12眼。
水利工程统计表
表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