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堤防工程建设与管理

第一节 堤防工程建设与管理




  黑、松两江洪水泛滥频繁。解放前地方政府很少修堤筑坝,洪水泛滥,农民则流离失所,
商贾则生意萧条,而那些豪绅富户则乘洪灾之机,昂价出售囤集之粮,大发横材。

  解放后,党和政府鉴于历史的教训,沿着松花江、黑龙江岸低涯处修筑了堤防和排涝工程,
预防了巨大的洪涝,把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灾害发生后,政府还拨款,拨粮、拔物,对灾民
进行赈济,帮助灾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党和政府为发展生产,确保全县人民生命财产的安
全,大兴水利,加速堤防工程建设。从1948年开始,组织全县人民在沿江一带进行堤坝修筑,
在境内松花江左岸,修筑了防洪大堤,抵御了历次的洪水,保护了全县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
财产的安全。

  一、堤防

  (一)松花江堤

  民国9年(1920年)4月,绥东设治员涂廷协在给黑龙江省公署的申辩报告中说:“陆路则修
筑土桥五处,其工程最大者蜿蜒河之土桥长逾五里,连环泡之土桥逾里许。而敖来密河之土坝
长逾二里,可做桥用亦可予防水患。修筑土桥和土坝,既方便了交通,又可予防局部水患。”
在当时得到人民的称赞。

  伪康德2年(1935年)伪县公署在绥滨镇城南江岸修筑江堤仅1公里,投资工费665元。

  解放后,县政府于1948年 9月10日开始进行堤防工程建设。为截断松花江内流之水,减少
受灾面积。县委书记张志超,县长宋通金亲自带队,顺着连环泡西部敖来河一带,于原警察分
所东部,永康屯西部(杨山包之西)分别修筑3道拦河坝,水下填筑0.5米—3.0米,水上余高1.5
米,总长750米。同时还修筑5道防洪堤,堤高1—2米,上宽2米,下宽3米,总长2 250米。3坝
5堤总长3 000米,总投工9 997个,共出动850人,历经12天全部竣工,完成总土方2.07万立方
米。

  1949年 6月绥滨并入富锦县后,县政府又组织江北地区绥滨、大同、北岗三个区的人民,
在绥滨至永康中间,修筑松花江堤5公里,出动2 500人,投工2.5万个,完成土方5万立方米。

  1950年8月下旬—9月上旬,县政府又组织江北(绥滨统称)6个区出动3 200人,补修了古城
南至陆山包的江堤,又新修了陆山包至一道坝;二道坝、七道坝江堤,共修筑 4条,补修10条,
总长10公里,完成土方3.34万立方米,投工1.25万个。

  1951年,结合防汛抢险大修堤防工程。从8月27日—9月16日,江北6个区出动3 000人,大
车114台,区村干部157人,对松花江堤西起杨山包东止绥东。这次施工的工程防御了本年的60.88
米高的大洪水。

  1952年7月23日—30日,江北6个区组织3 000人,在七道坝—大桦树的坝段上平均加高0.5
米,高于1951年洪水位1米。

  1953年,省气象部门预报有洪水。江北地区于7月1日—9月20日,先后组织5次施工,共36
天。共出动3 312人,大车69台,对松花江堤24公里长的薄弱堤段普遍加高培厚,并新修800米
长的八道坝,防御标准比1951年洪水位60.88米高40厘米。总投工4.33万个,车工547个,完成
总土方7.33万立方米。

  1954年7月,在县城西南松花江堤险段,堵口长309米,出动100人,大车8台,用草包装土
按 1:1的坡降分层碟补迎水面,与原堤相隔处分填土夯实,水深的地方采用草包装土压柳条捆。
共耗用草包1.11万个,木杆 650根,柳条9 940捆,铁线75斤,车工85个,人工1 013个,土方
1 545立方米。

  1955年7月下旬—8月5日,全县出动5 000人对松花江堤险段进行加高培厚。其中江北出动
2 300人,投工22.3万个,完成土方4万立方米。

  1956年,江北出动 5 400人,对松花江堤90公里堤段全部加高培厚,投工15万个,完成土
方30万立方米。

  1957年,吸取了1956年大牛圈决口的教训,成立了江北地区防汛指挥部,组织绥滨、大同、
绥东等10个乡的人民对松花江堤险工弱段(长23.1公里)进行填土加固。7月1日—30日,出动1 234
人,突击30天,投工1.79万个,完成土方3.23万立方米。

  1958年,合江地委动员宝清、依兰、集贤、桦南等县支援修堤完成60万立方米土方任务,
本县完成140万立方米。江北地区于 3月20日开始冻方备土,外援民工先后于5月上旬到达施工
现场。每天共出动1.44万人,其中外援民工 3 950人,富锦县1.05万人。对松花江堤南北两岸
的273.7公里长堤普遍加高培厚和整坡。标准规定,要超过1956年61.89米洪水位1米,超过1932
年洪水位62.19米的 0.7米,并对大牛圈、凤山西沟、申通号等险要之处进行了特殊加固。至7
月24日,总投工141.74万个,完成总土方195.4万立方米。为彻底根除水患,于9月10—30日,
绥东、绥滨公社又出动1 250人,对松花江堤大桦树段进行改线施工,长3 000米,投工 2.5万
个,完成土方2.8万立方米。

  1959年 6月间,江北地区出动500人,对申通号、永康等9处险工弱段进行增高加固。麦收
后,绥东、绥滨两个公社又出动444人,整修堤顶埴平车辙。9月5日—6日,绥滨、绥东、集贤
和二九○农场共出动870人,县长、场长、公社社长亲自挂帅。携带汽船1艘,报话机一台,深
入现场指挥,共出动2 414人,加固险段22 640延长米,投工 7.9万个,完成土方24.46万立方
米,石方520立方米。在此之前,5月15日—6月1日,富锦县粮食局副局长丁安舜率领上街基、
砚山两公社民工2 000人来江北支援敖来屯西松花江套堤改线施工,长3 500米。投工3.05万个,
完成土方6.5万立方米。

  1960年,是历史上松花江洪水位最高的一年。8月30日洪峰到来,水位高达62.32米,堤坝
低处水与堤平,风吹浪起,涌过堤顶,延续 3天。9月2日洪峰开始回落。这次洪峰虽然凶猛,
但是因水利部门早有预测,并于 6月15日就开始组织人力进行抢修,终未成患。这次抢险,人
员由1 500人增加到1.5万人,历经82天,至9月4日止,总投工3.03万个,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

  1961年(绥滨与富锦)共完成修堤任务土石方18.3万立方米,投工18万个。同年 6月18日,
双鸭山市民政局局长率领煤城职工 1 200人,来到大同公社东升松花江堤段。支援堤坝改线施
工。于21日正式开工,7月16日全部完工,修筑堤坝坝长2 700米,投工5.3万个,完成土方5.5
万立方米。

  1963年5月6日—6月5日,富锦县副县长陈向森率领头林、砚山和择林 3个公社民工,配合
江北地区5社2场等单位,共出动1 912人,对松花江堤十一电站—永康大桥段(长4 700米),进
行复修加固,总投工1.78万个。完成土方3.99万立方米。

   1935—1963年松花江原堤工程统计表
  表4—45






  1964年,绥滨县防汛指挥部成立,并成立绥滨县堤防管理站。抓了堤防工程建设。从 5月
1日—8日,8月1日—30日,先后两期组织 6个公社2个军垦农场共出动4 332人,对永安、风山、
五道岗、绥滨城防、东升闸门、兴安河头等 6处险工弱段进行加高培厚,总长25 545米,投工
16.4万个,完成土方4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9.6万元,补助粮食2.1万斤。

  1965年5月5日—25日,绥滨、大同、北岗、忠仁、福兴、连生等 6个公社和二九○农场,
出动民工3 405人,复修绥滨一十一电站江堤,望江一临江西改线工程,长达8 885米,国家投
资16万元。1966年,抽调6社2场30%的劳动力计4 441人,于 5月1日—6月10日,7月20日—8月
30日,共80天,先后两期,按顶宽4米,边坡1:2.5.超过1960年洪水位1米的标准,对风山—六
道坝、敖来—绥东长32.5公里的松花江堤进行加高培厚,投工35万个,完成土方石方62万立方
米,国家投资29.4万元。

  1967年5月3日— 6月3日,8月20日—30日,两期40天,组织全县7个公社共出动4 320人,
对二道坝一十道坝,绥东—大桦树的险段按标准进行复修,总长25公里,总投工 17.28万个,
完成土方19万立方米,国家投资8万元。

  1971年,对绥东—绥滨松花江堤段全长25公里进行增高,培厚和加固。 全县共出动4 500
人,投工10万个,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4.5万元。

  1972年8月13日—9月15日,组织全县5个公社3 881人,对松花江堤永安—永兴之间,按标
准进行复修加固,投工3.89万个,完成土方2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3万元。

  1973年—1974年,松花江临江堤段改线长1.6公里,全县出动2 000人,投工 4万个,完成
土方4万立方米,县机械化水利施工队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共10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85万元。

  1977年5月,对松花江堤西起敖来河渔场,东止吉里屯前堤段(长29.75公里),进行加高培
厚,抽调全县12个公社,20%的劳动力计1 175人,组成农建专业施工队,实行分段包干,历经
60天投工7万个,完成土方4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0万元。

   1964—1977年松花江堤修筑情况表
  表4—46



  (—)向阳堤

  此堤于县西南部,东北端隔敖来河与松花江堤相接,南于 303航标北与普阳农场堤段相连,
全长21、144公里,保护面积 154平方公里,有可垦荒地8.49万亩,现有耕地10.11万亩,有村
屯14个,共1 251户,5 690口人。1974年在此建立了向阳公社,因处于松花江堤外,屡受洪灾,
1977年4月20日—1978年10月末,县政府对向阳堤开始整修。规化标准顶堤4米,迎水面边坡为
1:3.背水面边坡为1:2.5米取土范围在迎坡50米,背坡30米以外。

  抽调12个公社1 152人,承担9 620延长米的修筑任务,土方61.2万立方米。水利机械施工
队出动推土机13台,负责1.15万延长米,土方65.8万立方米。每年均于 4月20日进入工地,10
月20日离开。两年共用366天完成了施工任务。完成土方127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98.4万元。

  1981年,此堤段被洪水冲毁大部分堤基,汛期又出动12台推土机,历经64天,投 2 300个
台班,完成土方25.8万立方米,国家补助水毁投资23万元。

  1982年又组织民工1 000人进行岁修,投工 3万个,完成土方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9万元。

  1985年遭到接近1960年的大洪水,出动推土机10台,投1.9万个台班,出动民工1 500人,
投工4.5万个,完成总土方15万立方米,国家水毁投资29万元。

   向阳堤修筑情况表
  表4—47



  (三)东方堤

  此堤地处黑松两江汇合的三角洲洪泛区。位于东方乡东南,西接大桦树处松花江原堤,东
连二九○农场的三角洲防洪堤坝,全长18.3公里,控制面积 350平方公里,境内有13个村和二
九○农场6个连队,现有耕地 5万亩,可垦荒地3万亩。1979年,在此建立了东方红公社。但因
坝外地常受江水侵害,县政府决定修筑东方堤坝,东方堤于1979年8月开工,至1982年8月竣工,
堤长18.3公里,土方132.8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29.65万元。此工程由5个公社的水利站和县水
利机械化施工队负责,共出动推土机45台,完成1.33万个台班。施工在5—6月份的枯水期进行,
任务按设计标准由水利机械化施工队完成,各堤各段,达到设计标准。

   东方堤修筑情况表
  表4—48






  二、涵闸

  振荣闸 位于绥滨镇东振荣村西,排除镇东侧及振荣、凤义、庆发村的积水。1958年 7月
—9月,由绥滨镇组织民工修建的。直径 1米,园涵单孔,排水量0.8秒方。闸身偏离,流水不
畅。1980年拆除重修,闸底高程为58.90米。两次投资2.5万元,效益面积1.5万亩。

  凤山闸 位于北岗乡凤山村西南 1.5公里凤山排干上,与松花江原堤风山段直角相交。1963
年开工,至1964年8月竣工。规格2×2×3孔,流量为9秒方。由北岗乡承修,投资9万元。经运
行验证闸身偏高,丰水期闸水深仅0.25米,凤山排干水不易排出。该闸底高程为 62.15米,按
设计标准超高1.25米。

  东升闸 位于大同乡东升村北1.5公里,地处凤鸣河。向阳沟汇合处。1965年 2月3日开工,
8月30日竣工。规格1.5×2×2孔,流量 6秒方,效益面积15万亩此工程由连生乡抽调80名民工
修建,国家投资6万元。经过20年运行验证效果良好,闸底高程为56.16米。

  绥滨闸 地处绥滨镇南,规格园涵直径0.8米,秒流量1.0秒方,由绥滨镇承修,闸底高程
59.00米,国家投资1.76万元。 此闸能排出镇内积水,已安全运行20年。但1985年汛期出现管
旁漏水现象。于是拆除重建混凝土导制方涵。

  电厂闸 地处县城南松花江堤上,规格1米园涵单孔,秒流量1秒方。由县水利施工队承修,
于1965年 3月12日开工,6月10日竣工,耗用投资1.75万元。闸底高程为59.00米,经过20年运
行效果良好。

  绥东闸 位于绥东镇南,建于绥东排千上,规格1.6×2方涵,秒流量3秒方,效益面积5万
亩。此涵由绥东、连生两个公社抽调社员30人承修,于1966年4月20日开工,7月30日完工,耗
用投资 3.4万元。排除绥东西、南两侧积水,并承泄兴安灌区部分水田排水任务。闸底高程为
56.06米,经过运行验证,效果良好。

  东胜闸 座落在绥东镇东胜村的排干上。规格1.2×1.5方涵,流量为3秒方,闸底高程55.78
米。由绥东公社永安、东胜、新兴三个大队出民工30人承修,投工1 860个,完成土石方1 400
立方米,耗用投资3.4万元,于1966年 8月5日动工,10月末竣工。经过运行证明效果很好,效
益面积7.5万亩。

  红胜闸 在松花江的东方堤上,位于东方公社红胜大队西南黑松两江汇合的三角洲处。规
格1×0.8圆涵,流量1秒方,闸底高程53米,由向阳土建工程队承修,于1980年 5月初动工,7
月末竣工,投工2 000个,完成土石方2 680立方米,耗用投资2.1万元。效益面积2.5万亩。

  畜牧场闸 位于黑松两江汇合的洪泛区东方堤上,规格为1×0.8圆涵。流量 1秒方,涵长
26米,块石灌浆基础。用块石150立方米,木材 2.5米,水泥15吨,投工2 000个,完成土石方
2 650立方米,耗用投资2.15万元。亦由向阳公社土建工程队承修,于1980年7月底完工。闸底
高程51.00米,效益面积2.5万亩。经多年运行证明效果良好。

  永兴闸 位于北岗乡永兴村南的松花江原堤上。规格为0.8米,直径圆涵。流量为1秒方。
浆砌石结构。深基石方300立方米。闸底高程59.90米,效益面积 2.5万亩。于1984年由县堤防
站承包修筑。经运行实践验证,工程质量良好,效果也较好。

   排水涵闸情况统计表
  表4—49 单位:万亩、元、立米/秒



  三、堤防管理

  1964年前,堤防无专人管理。1964年 3月成立了有10名干部组成的堤防管理站。并于1965
年5月发布了“绥滨县堤防管理办法”(草案),将113公里的黑松两江堤防分别落实到 6个公社,
两个军垦农场,分段包干管理养护。要求是:搞好堤坝和涵闸的岁修养护;严禁近堤挖砂取土、
爆破、割草和放牧;经常整修堤、填平堤顶排除险情,确保堤容美观安全;堤上不准行车,堤
外50米,堤内30米不准取土。沿江公社、大队亦相应地成立了堤防领导组织,并分别落实了36
名放牧员兼做护堤员。

  “文化大革命”期间,领导靠边站,管理制度被砸烂。近堤挖砂取土、堤脚挖坑托坯、堤
顶推平建房等毁堤事件不断发生。并在堤路相交处将土推走修路;个别堤段还出现砍伐护堤林
等不良现象,造成部分堤段体病肢残。

  鉴于上述情况,1974年 2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加强堤防管理,增加护堤员、恢复公社堤
防管理委员会、大队堤管小组。并把113公里江堤划为11段,每段配专职护堤员 5—8名,全堤
共有38名护堤员看护。

  县堤防站成立,加强了堤防技术管理,1964年—1985年,堤防站对黑松两江大堤多次进行
纵横断测量。1982年堤防管理站对全县堤防又逐段的进行全面普检勘测,并对护堤林木做了逐
行逐株的调查,评比和登记。测量了 140公里长纵断。700个横断。埋设140个混凝土予制的公
里桩。并对整个堤防、涵闸、林木等状况建立了技术档案。

  1965—1985年营造的护堤林面积已达 3 596亩,计40万株,普查结束后,并对站、段建设
情况进行了造册登记。

  现在已架防汛电话线路40公里,保证汛期通讯畅通。

  1973年兴建东升、敖来、大同等 3处段舍,至1985年已建段舍10处,砖瓦结构房屋39间,
面积1 010平方米;有小型机车8台,牛马车4台,汽车1台,推土机1台,国家投资38.27万元。
1985年政府又投资10万元,建2层办公室1栋,面积450平方米。

   堤段管理情况表
  表4—50



   堤防综合情况统计表
  表4—51 单位:万元





  注:投资包括建段舍、打井、架线、造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