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涝区治理

第二节 涝区治理




  绥滨面积3 335平方公里,土地较平坦,微地形复杂,系潜水盆地。地下水埋深在 2—6米
之间,境内海拔高程多在63—52米,松花江最高洪水位62.32米高于地面 1—2米,洪水期不雨
则积水涝地(江水内渗)。1951年—1985年间,涝灾发生17次,其中春涝 6次,秋涝11次,洪涝
频率平均 2年。历次积水涝地,均造成部分农田被淹而减产。解放后,政府大力组织群众开展
治涝。1985年,已完成治涝计划的一大部分,收到了较好的效益。治涝工程的开展大体可分为
初治、续治和分治三个阶段。

  一、初治

  1948年10月,县委书记张志超、县长宋通金,率领群众 5 000人,西起绥滨农场东至东胜
屯,在蜿蜒河南岸挖通一条笔直的排水大壕,底宽 3米,深为0.6—2米,于11月中旬全部竣工,
泄水能量0.5—1.0秒方。投工21.3万个,完成土方32万立方米,并修建木桥9座。

  1958年,富锦县人委提出“三年实现水利化”的战斗口号,同时提出“防洪治涝并举”的
水利工作方针。水利化的要求:(一)江水泛滥不成灾;(二)一次降雨 200毫米不淹地;(三)田
苗生长期百日无雨保丰收;(四)灌溉面积达到耕地的 70%;(五)水不下山,土不离坡;(六)实
现十化 (山区塘库化、丘坡井泉化、草原河网化、洼地田间沟洫化、河边防柳化、工程系统化、
提水机械化、水力电气化、水产生产多样化、沟塘渠岸边绿化)。同年 1月3日,连生乡组织民
工800人,顶风雪挖冻方,一直挖到春播前,历经90天,投工7.20万个,完成土方4万立方米,
挖成一条底宽 2米,深0.5—2米,长8公里的风鸣壕,泄水能力0.5/秒方,并建永久性桥涵1座。
同期,绥东乡抽调民工800人,沿着大兴至大林蜿蜒河底清淤、除隔、挖深,底宽 8米,长2公
里,投工3万个,完成土方3万立方米。

  1959年6月,绥东公社组织社员400人,对东胜排干(致富壕)进行清淤、挖深。长达2.45公
里,历经6天。投工2 400个,完成土方2 774立方米。

  1962年春,忠仁公社组织664人,整修联合排干15.5公里,从5月20日开工,至 7月10日竣
工,投工3.32万个,马车工51个,完成土方4.56万立方米。同年 8月,对永发排干进行选线整
修,全长20公里(西起黎明屯东,沿低洼水线,穿过绥萝公路,从大兴屯后直奔蜿蜒河),底宽
5米,深0.5米—1.5米。出动950人,从10月1日开工至11月完工,投工5.7万个,完成土方13万
立方米,排水能力2/秒方。

  二、续治

  1964年 4月,绥滨县委、县人委在抓好防洪筑堤的同时,又集中力量治理内涝。同年麦收
后,即开始组织大同、绥滨、北岗3个公社2 340人,沿向日沟上游直奔火犁屯西,修筑一条长
达10.2公里的火犁排干。底宽上游3米,下游5米,突击20天,投工4.58万个,完成土方13.5万
立方米,国家投资2万元。

  1965年7月21—31日,组织6个公社3 203名社员,县、社领导干部16人,医护人员5名,售
货员1名,计3 225人,马车224台,沿敖来河上游往北直接穿过松花江原堤,修筑一条底宽6米,
深度0.5—2米。长达4 047米的凤山排干,投工8.4万个,车工1 266个,完成土方4.9万立方米,
投资4万元。

  1966年县人委根据多年来防洪治涝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治涝为重点。实行防洪治涝兼施”
的方针。为了加强对治涝工程的领导,2 月20日,成立了以县长崔保德为总指挥的“农田基本
建设指挥部”,要求抓住春耕前,种完地,挂锄期,麦收后,上冻前的有利时机。组织占县劳
动力总数的40—50% 的人力(约3 000—5 000人),参加治涝工程建设;并且,本着专群并举的
精神,动员社队自行组织人力,搞些力所能及的小型治涝工程。在1966年—1973年的 8年时间,
修筑排干,6 条,复修一条,社队自行组织人力挖出小型沟渠50条,总长15公里,总投工96.8
万元,总土方193.6万立方米,耗用投资40.63万元。其中,有绥东排干14公里,土方22.4万立
方米。凤鸣沟上游永生排干长19公里,土方30.4立方米。延长凤山排干8公里,土方8.5万立方
米,连通蜿蜒河河道25公里,土方30万立方米,同绥滨农场合修老龙坑排干长22公里,土方30.5
万立方米,延长联合排干2公里,土方1.5万立方米,扩宽挖深东胜排干长13公里,土方12.3万
立方米。

  三、涝区分治

  为了彻底治涝,在调查勘测的基础上,根据地形水系把全县涝洼地划分为 8个涝区,其中
流入黑龙江的涝区有老龙坑、联合和中兴;流入松花江的涝区有敖来、凤向、绥东、东胜和蜿
蜒河。

  (一)蜿蜒河涝区

  蜿蜒河涝区是国家对三江平原治理的重点涝区,亦是绥滨县境内 8个涝区中最大的一个涝
区。流经县6个乡80个自然村和绥滨、二九○两个农场56个连队。流域面积184.5万亩,占全县
总面积的37%;县面积86万亩,占县面积的31%。主河道92.4公里,县分担治理34.55 公里,西
起永祥桥东止二九○农场一营。这个涝区既是县内的产粮区,又是典型的易涝区。1960年江北
地区涝地面积45.93万亩,此涝区淹地面积即达30.33万亩,占县受涝面积的66%。

  蜿蜒河的河身弯曲,宽而浅,并没有明显河床,由牛轭泡、莲花泡和王慧泡断续相连而组
成。县委、县政府为了排除积水减少内涝,曾在1948年、1958年和1962年的 3年中,于此河南
北两岸挖通总长68公里排水壕,但均因地势平、坡降缓、断面小而无明显效益。1955—1966年,
合江专署水利局和农垦总局设计院,曾先后两次对此河进行勘测规划,终因劳力缺乏,资金有
限,而不了了之。1973年,在省委提出的要把黑龙江建成商品粮基地的精神鼓舞下,县和绥滨、
二九○两个农场三方才同下决心开始治蜿,并于11月16日达成分段包干治理的协议。随后由一
县二场和三个水利科的领导组成治蜿委员会,统一领导。施工期限暂定5年(1974—1978年)。

  1974年,省水利局批复绥滨治涝工程总投资 364万元,其中土方投资275.41万元,建筑物
投资 88.59万元。县委、县政府组成了以王太为首的治蜿工程指挥部,进行上下发动,实行专、
群、机相结合,集中兵力、集中时间打一场治蜿总体战。县指挥部组织了3支力量参加施工。1、
专业队伍抽调占全县20%的劳动力,组成拥有1 300人的治蜿专业队伍。除春节期间放 1个月假
外,坚持常年施工,3 年完成主河道12公里,土方95万立方米,占工程总土方的22.2%;2、群
众性突击队伍利用挂锄期和收秋后的有利时机,抽调全县职工和剩余全部劳动力,共达万人,
进行主河道开挖和干渠的配套工程。3年完成主河道12公里,干渠道19条,完成总土方192万立
方米,占工程总土方的44.8%;3、机械化队伍县水利科组建了 1个拥有13台推土机的机械化施
工队,从每年4月5日进入工地,一直干到11月,此外,还动员各社队32台拖拉机,装上推土铲
参加治蜿大会战,使推土机达到45台。3年完成主河道工程13公里,土方141万立方米,占工程
总土方的33%。

  按计划提前了 2年,超额完成主河道37公里(超额2.5公里),施工任务,总计投工330万个。
完成土方303万立方米。完成千渠道19条,86.8公里,总计土方428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322.5
万元。

  1978年又组织北山、北岗两个公社利用挂锄期。出动民工配套25干、11支和32干 3条干支
渠。全长12.4公里,完成土方12.5万立方米。1981年又组织人力配套20干、30干和36干 3条干
渠,全长8.9公里,完成土方13.2万立方米。

  1983—1985年的3年中,国家又投资235.3万元,配套干渠9条全长51公里,完成土方76.70
万立方米,配套支渠52条,全长50公里,完成土方 40.70万立方米,同时还完成主河道清淤土
方24.5万立方米。

  自1974年治理蜿蜒河开始到1985年止,已经历了整整的12个年头。目前,涝区治理工程的
主河道34.55公里已全部修完,流水畅通无阻。入总干的34条干渠也已全部竣工。总长134.1公
里。已完成总土方606万立方米,国家投资660.3万元。为加速泄水速度。在蜿蜒河下游建筑一
座强排站,秒流量14公方。区内有土地面积80万亩,(已地46万亩),易涝面积48万亩,已除涝
面积29.4万亩,占易涝面积的61.2%。

  (二)凤向涝区

  本涝区位于县城北部,由凤鸣、向日两条自然沟组成。西南与敖来河涝区毗邻,南至松花
江堤防,东北以绥东涝区分水岭为界,北与蜿蜒河涝区分水岭接壤。东西长32公里, 南北宽8
公里,控制面积37.5万亩,现有耕地27万亩,尚有可垦荒地 5.3万亩,受涝面积29.4万亩。两
沟流经北岗、绥滨、大同、连生 4个乡(镇)35个自然村。南北两干总长56.7公里,南干由向日
沟和火犁排干组成,长26.2公里;北干由凤鸣沟和永生排干组成,长30.5公里。两排干均由东
升防洪闸泄入松花江。

  1964年以后,相继修干渠2条,长20.7公里,土方31.1万立方米,达到了5年一迂的标准;
支渠已修6条,长7.2公里,土方8.2万立方米;已修筑建筑物6座。本涝区因技术力量薄弱,未
作出整体设计,未纳入国家计划。至今未配套、效益甚微,除涝面积仅 0.5万亩。1981年降雨
量725.6毫米,涝区内被淹地8.5万亩,绝产5万亩。

  (三)敖来涝区

  本涝区位于县城西,有敖来河 1条,发源于萝北水城子南大面积沼泽地,无明显河床,水
线极度弯曲,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16公里,总面积 550平方公里。流域内跨普阳、绥滨两个
农场,并流经绥萝两县十余个村屯。本涝区是三江平原治理规划中56个大型涝区之一。

  本着“高水高排分而治之”的原则,三江平原第一区规划中规定。以 303照头为界划分为
敖来河上下游两个涝区。此涝区为敖来河下游涝区,区内有县辖 2个乡23个自然村,一个机械
化农场和绥滨农场 7个连队。涝区内控制面积34.8万亩。易涝面积20万亩,现有耕地15.6万亩,
尚有可垦荒地5.4万亩。

  这个涝区虽开发的较晚,但治理的较早。为截断汛期江水内灌,1948年从凤山至五道岗之
间修筑一道拦河坝;1956—1958年间,先后又修筑了永昌、五道坝、火烧坝和十道坝的防洪堤
段,1964—1977年又进行了加高培厚;1962年在风山排干上游又修筑延长排干12公里,设计流
量9.2/秒、方。

  本涝区设计规划编制完成后,于1979年10月20日报省水利局备案,尚未施工。

  (四)绥东涝区

  本涝区位于绥东西部,西南与风向涝区分水岭为界,北与蜿蜒河涝区分水岭相接,东至松
花江堤,东西长9公里,南北宽6公里,控制面积7.8万亩,现有耕地面积 5万亩,易涝面积3万
亩。

  涝区地岗洼插花,多系封闭式泡沼,无自然河网,区内有兴安灌区 4千亩水田的排水。为
了减轻内涝,绥东公社于1968年组织1 200人开挖8.3公里长的绥东排干,完成土方12万立方米,
涝区内的泡沼基本连通,从绥东防洪闸泄入松花江。计划支渠 6条,共21.9公里。土方22万立
方米。已修筑支渠 2条,9.2公里。完成土方5.4万立方米。本涝区未纳入国家计划,由于经济
有限,力量单薄,尚有未完工程,因而效益甚微,除涝面积仅0.2万亩。

  (五)东胜涝区

  本涝区位于绥东公社东北,东至松花江堤,西北与蜿蜒河涝区相联,南为绥东涝区。本区
排干原为致富大壕,长40公里。1974年蜿蜒河统一治理后,截断西部34公里划分为蜿蜒河南岸
各排干的第三级渠道,余下 6公里进行扩宽加深,成为东胜排干之主干,承泄兴安灌区近千亩
水田的排水,自西北向东胜南于东胜防洪闸泄入松花江。本涝区总面积6.8万亩,易涝面积1.7
万亩,现有耕地4万亩。计划支渠9条16公里,土方16万立方米;已修支渠1条3.7公里,完成土
方2.6万立方米,亦因资金和人力不足,停于现状,除涝面积仅0.1万亩。

  (六)老龙坑涝区

  本涝区位于县城西北黑龙江右岸,东与联合涝区一岗之距,西与萝北向阳排干一土相连,
南与蜿蜒河涝区一丘之隔,北至黑龙江。南北宽15公里,东西长13公里。涝区总面积26.8万亩,
其中绥滨农场19万亩,县属福兴乡7.8万亩。修筑南北干渠一条长15公里,县建管4公里;土方
30万立方米,县完成7万立方米。主干已全部竣工,达到了5年一迂标准。计划修支渠 8条,长
23.1公里,土方18万立方米,尚未施工。桥涵14座,已建 2座。现有耕地4万亩。可垦荒地1.5
万亩,易涝面积 2万亩。本涝区地势平坦,无自然沟洫可利用,只因工程未配套。所以效益甚
微,仅0.1万亩。

  (七)中兴涝区

  本涝区位于县城东北部黑龙江右岸,东南与二九○农场地段为界,西与联合涝区排干分水
岭一土相接,北至黑龙江。东西长 9公里,南北宽14公里,总面积18万亩,涝区内有中兴乡和
国营中兴林场。现有耕地2.3万亩,可垦荒地 1万亩,易涝面积1.8万亩。区内地形复杂,岗洼
插花,自然水线纵横交错。计划主干1条。长4.5公里,土方4.5万立方米。支渠8条,长1.53公
里,土方8.3万立方米。桥涵16座。1984年修筑主干3公里,完成土方1万立方米,建简易桥涵3
座。终因无力施工,至今未见效益。

  (八)联合涝区

  本涝区位于黑龙江南岸,东与中兴涝区分水岭为界,南与蜿蜒河涝区分水岭为邻,西与老
龙坑涝区分水岭相接。东西长 9公里,南北宽8公里,区内总面积11.8万亩,现有耕地7万亩,
易涝面积 4万亩。涝区内有半个忠仁公社和绥滨农场部分连队。本区地势较平,并无自然河沟
利用,为排除内涝积水,于1962—1966年先后沿着滨北路西,联合村东,由南向北修一条长4.55
公里的联合排干,完成土方6万立方米。计划支渠7条,长21.1公里,土方16.9万立方米。目前
工程尚未配套,效益甚微。

  附表:

   1948~1963治涝工程统计表
  表4—52



   1964~1985年治涝工程统计表
  表4—53 单位:万立方米、万元






   1964—1973续治工程统计表
  表4—54 单位:万元、万个、万方






   涝区分布及治涝情况统计表
  表4—55 单位: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