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机械工业

第三章 工业门类

第一节 机械工业




  中华民国及伪满时期,绥滨的机械工业仅有几家手工业烘炉,经营规模甚小,规模较大者
是永胜炉,由张世忠,王清元2人合资兴办,有土草作坊两间,烘炉1座及锤、钳、钻等手工工
具。资金2干元(伪币),雇工 5人,年产大铁车20辆,花轱辘车40辆,洋犁100台,锄头、镰刀、
斧等铁器千余件。其他烘沪为家庭作坊,有的带徒工一、二名。从事挂马掌和修理农具。1945
年 8月,日伪投降,治安不宁,交通阻断,煤、铁运不进来,各铁匠炉无原料开工,纷纷倒闭。
1946年春,县民主政府成立,为了巩固地方政权,安定城镇居民生活,县政府招集铁木匠人和
几家小业主,出资购进私人烘炉作坊,创办了县营铁木工厂,建厂初期,工厂为地方武装部队
修理枪械,并自制单发手枪(俗称铁公鸡),1948年转为农村制造大铁车,铁犁,镰刀,锄头等。
当年生产铁车150辆,铁犁 500具,其它铁器4 500多件。工人发展到54名。绥滨县合并于富锦
县后,工厂迁移到富锦,其中部分原烘炉业主和匠人留绥滨从事个体生产,重开旧业。建国初
期,铁匠炉发展到10余家,从业人员30余名。1956年国家对个体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绥滨
镇,绥东、连生、集贤的铁匠炉和木匠铺组成铁木合作社。扩大了经营规模,但经营项目还是
单一的从事修理农具,挂马掌,只有绥滨镇铁木社,能够生产铁车、铁犁、锄头、镰刀等小铁
制农具。年创产值 8万余元。1964年恢复县制后,本县的机械工业有了很大发展。改造扩建了
绥滨镇农具厂,建立了县农机大修厂 (1974年后改为农机修造厂,1983年与哈尔滨星光汽车制
造厂联营,建立星光离合器厂,实为一厂)。1967年后,建立忠仁、绥东、北岗、连生4个农机
小修厂,1970年又建立了县电机厂(生产小型电机和修理电器)、汽车修理厂。1974年 8月,农
机修造厂试制成功“东方红54型”拖拉机离合器纵动盘,产品质量达到省级技术标准,纳入省
农机定型产品计划行列,开始批量生产。1977年农具厂投资20万元,建立手动胡芦生产线。从
天津购件组装,自装成百余套,后因质次价高。产品无人问津而停产。1978年建立绥滨镇轴承
厂。1980年后,农机修造厂从单一生产“东方红54型”拖拉机纵动盘。增加到13个不同牌号的
汽车、拖拉机纵动盘。1981年农具厂试制大60暖气片成功,以后又陆续试制锄草机、脱粒机、
打稻机、小车斗、电风轮等产品。

  1985年绥滨机械产品有农机修造厂生产的拖拉机、汽车纵动盘,年产5.7万套创产值135万
元,实现利税9.7万元,农具厂生产的大60暖气片,年产4 000余片,产值55万元。有机械工业
厂5家。固定资产263.6万元,设备337台(件),工人 780人。年产值198万元,净产值52.9万元,
实现利润13.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