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食品工业
第三节 食品工业
一、制油
绥滨地方盛产大豆,中华民国期间和日伪统治时期,县内有私人土油坊和机器油坊榨豆油。
解放前期有私人油坊十余家。解放初期。因时局动荡,交通中断,豆油豆饼滞销,私人油坊相
继倒闭,1949年初政府出资收买了德顺恒油坊设备。建立了县营油坊—公成油坊。以解决县民
吃油和牲畜饲料问题。同时,绥东、集贤、长发、富源、北岗、连生等地的私人油坊也开榨。
1955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不准私人开油坊,统一归粮食部门经营。因此农村私人油坊全
部停业。绥滨只保留一家国营油厂。同年油厂购入私人油坊油榨24台,生产能力达到日加工大
豆 8吨,1958年更新改造旧设备,采用新工艺流程,淘汰人力螺旋榨。改用水压式榨油机,日
加工大豆30吨,提高生产效率 3.8倍。1964年后,县油厂设备多次进行更新改造,工人劳动条
件得到改善,劳动强度大为降低。生产的豆油质量达到国家公用标准。除承担国家下达的加工
任务外,不仅为本县各乡村加工大豆,并加工葵花籽、苏子、大麻籽、野生苍耳等工业用油料。
1985年,县制油厂有职工106名,制油设备61台件,固定资产63万元,年加工大豆6 477吨,生
产豆油740吨,出油率12%,产值221.2万元,年盈利26万元。
1958年后,各人民公社先后办起了油厂,为本公社农村生产队加工大豆,油饼归生产队自
用。1985年,有绥东、忠仁、福兴、大同、富强、新富、北山、东方、连生等乡 (镇)办油厂9
家。靠山村办油厂1家,乡村油厂总加工能力全年达7 500吨,生产豆油848吨。
二、制米(粉)
民国及伪满期间,县民制米(粉)大部用石碾、石磨加工。用牛、马或人推,加工方式落后,
一盘石磨日加工小麦200市斤,出粉60%左右。伪满康德10年(1943年),荆殿阁购置机器磨粉机
1台,开设面粉加工厂,日加工小麦1吨。1948年解放后政府于1946年将其加工厂盘购合并于油
酒厂,建立制米(粉)车间,全年可加工粮食 2 000吨。1977年制米(粉)车间从油厂分出,成立
县米粉厂。建厂初期仅有国产60公分磨粉机2台,进口“德式”100型粮机1台,中桶式制米机5
台,日产面粉30吨。1984年米粉厂建成 5层楼的面粉加工楼,面粉日产能力增加到70吨,除生
产标准粉外,还生产精粉。全县城镇居民定量供应的粗、细粮,全部由米粉厂加工,每年还承
担外市、县加工 4—5千吨的成品粮任务。1985年粉厂有职工180人,分制粉、制米、挂面、酿
酒、玉米脐油等车间,年加工面粉1 300吨,杂粮7 000吨,挂面600吨,产值242.6万元。
农村口粮加工,1958年绥东、忠仁公社建起了油米加工厂,主要为当地农民加工面粉,70
年代后, 随着农村用电的普及, 各乡村普遍购置了小型电力磨粮机,1985年全县已有11个乡
(镇)办中小型制米厂。所有通电村屯都有小型电力制米(粉)机,农民加工的口粮和牲畜饲料加
工不用出村。
三、糕点、糖果
伪满时期,绥滨县城只有 1家私人糕点铺,用吊炉生产炉果、光头、烧饼等食品。春节生
产少量蛋糕,酥果等细点心。年产不足千斤。1955年绥滨镇供销社附设糕点加工厂,生产低档
糕点。
1964年县糖业烟酒公司创建食品加工厂,建土烤炉1座,日产糕点300斤,品种有饼干,光
头、桃苏、月饼等。1965年增设制糖车间,生产硬糖块,日产 100斤。1966年迁厂址于烟酒公
司院内,增设冰棍车间,日产冰棍20 000支。1970年设汽水车间,日产汽水30箱,(每箱48瓶)。
1974年设备更新换代,新增电动方型搅面机,链条传动机,糖衣机,饼干机等动力设备,使糖
生产从手工生产转向机械化、电气化生产,产品质量和产量都有明显提高。生产出各种软糖和
奶糖。糕点花色品种增加有面包、机制饼干、精细果品等。1977年再迁厂址于江沿坝内老煤厂
旧址。陆续建成糕点、糖果、冰棍、面包等车间,新装制冷机1台,远红外电炉2台,水果糖机
1台,1985年产糕点250吨,糖果70吨,雪糕70万支,年产值50万元,固定资产45万元,职工60
人。
四、淀粉
本地土壤气候适应马铃薯生长。全县平均年产 2 600吨左右。马铃薯是生产淀粉和粉条的
主要原料。秋冬之际。粉房遍于城乡。皆以马铃薯为原料,手工操作,土法生产。先将马铃薯
用石磨粉碎制浆,沉淀成粉坨,再打芡漏成细条入锅煮熟,晒干即成粉条。70年代后,随着马
铃薯优良品种的引进,产量逐年提高,为了充分利用生产马铃薯的资源优势,1975年秋建立县
淀粉厂。厂址在县砖厂制瓦车间。当年生产淀粉10吨。出粉率仅达到11%,产品质量不佳。1978
年迁厂址至渡口路中段,新建厂房 467平方米,新装锅炉、粉碎机、搅拌机、溜槽等设备,当
年加工马铃薯500吨,出粉率20%,质量仍不合格,改进设备,改用机械螺旋离心机,增加烘干
机。散热器等先进设备,生产干淀粉。1981年加工马铃薯3 500吨,干粉率9%,净产314吨,产
品质量有所提高。1983年淀粉滞销,长期压库,资金困难,企业连年亏损,1985年转产乳品。
五、乳品
1983年9月,县财政投资72万元建成1座11处理10吨鲜奶的小型乳品厂。1984年初,乳品厂
试车投产,全年收鲜奶 400吨,加工奶粉46吨,占设计能力的10%,企业亏损5 000元,1985年
收鲜奶963吨,加工奶粉126吨,比1984年增长2倍多,企业盈利3.2万元。1985年有职工51人,
主要设备有浓缩锅、杀菌器、干燥塔、奶油分离机、过滤器等70余台(件),固定资产 12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