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电力工业
第五节 电力工业
一、发电
伪满康德12年(1945年),德顺恒油坊业主王跃西从哈尔滨购置锅托机1台,10瓦发电机1台,
准备以油坊蒸汽锅炉为动力,在生产季节兼发电。从油坊院架出低压配电线路 300米至伪县公
署(今第五中学)、警察署及官吏宿舍。机器尚未装完,日伪政权跨台。这套设备于1946年转给
企业油坊为县人民政府机关发电照明。1953年迁至制油厂,改装30瓩发电机,整修配电线路两
条,北起制油厂,南至粮库,东起镇政府,西至邮局,总长约 1 600米。为绥滨镇政府机关、
学校、医院、邮电、商店和沿街居民供电。电压110伏,每晚供 3—5小时。制油厂停产期间不
发电。
1959年6月,富锦县水利局在北岗公社八队,傲来河主流上。建24瓦千水电站1座,同年10
月1日竣工发电,命名“十一”电站。工程耗用人工5 800个,车马工2 061个,资金2万元,筑
拦河坝50米,上宽2米,抬高水位2米。安装木制水轮机1台,架设低压线路3.5公里至北岗大队,
发电不足百日,因土坝间隙大,断面小,经不住高水位压力。设备不配套,缺少完整的溢洪控
制设备,于1960年夏被洪水冲跨,无法修复,设备拆除后报废。
1960年东北农垦总局在绥滨建了 1座2×1 500瓦千火力发电厂,准备为绥滨、二九○农场
供电。1962年经济调整时被停。遗留的厂房,设备价值 150万元,且保存完好。1964年恢复绥
滨县,1965年经国家计委、财政部、农垦部、建设银行联合批准,将农垦局绥滨发电厂未完工
程移交绥滨县续建,省计委批准,列入1965年补充计划,省投资50万元。经半年的续建,1 号
机组于1966年 1月10日经省电力局验收合格。正式投产发电,技术工人从牡丹江电业调入27名,
建厂初期工业用电户少,农村供电线路尚未建成,负荷不满。设备利用率不足 20%,1966年至
1968年3年发电520万度。累计亏损33万元。1969年送经二九○农场、忠仁、连生、绥东、福兴、
中兴输电线路建成,为广大农村开始供电。1970年全年发电量550万度,超过前3年的发电量总
合。高峰负荷1 500瓦以上,一号机处于满负荷运行。1970年末,省电力局又调给 1套1 500话
发电机组,县财政自筹50万元,在原厂房予留基础上安装二号机组,历时半年,投产发电。1971
年发电 700万度,盈利22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全省地方电厂互查评比名列第一,随着工农
业生产用电增加,农村电网伸延速度加快。90%的农村生产队通电,发电量每年以25%的速度递
增。1975年发电量 1 120万度。两台机组处于满负荷运行。1976年10月,经省计委批准,扩建
三号机组,机组容量3 000瓦,总投资353万元,经两年零五个月的施工,于1978年10月22日投
产发电。1979年发电量达 2 063万度,创建厂以来发电量最高记录。各项经济指标如煤耗、发
电成本、厂用电度都达到或超过省内同型号机组水平,1980年全省评比名列第二。
1982年,绥滨、二九○两农场接入国家电网。电厂负荷陡降,1983年发电量仅 1 203万度,
比1979年下降 41%,当年经营亏损22万元。1984年实行供热,热电联产,经济效果显著。1985
年盈利13.4万元。
1966年至1985年,电厂建厂20年,共发电22 079万度,固定资产投资945万元,职工314名,
1980年开始发展第三产业,安排待业青年75名,现已形成发电、供热、安装、养殖、浴池、饭
店、商店多种综合性企业。
二、供电
绥滨县是自发自供的独立运行电网。1966年发电厂下设外线班,有电工18名。技工来自牡
丹江电业局,外线班承担镇内线路架设、维护、收费工作。1973年建立供电站,在电业科领导
下与发电厂分开核算,统计盈亏。供电站设财务、生产技术、材料、用电、安装等生产机构,
管理全县各乡7个供电所、3个变电所,有职工126人。主要输变电线路:
绥二线绥滨至二九○农场,35千伏,55公里,木杆水泥腿结构,送电区域有连生、绥东、
忠仁、中兴、福兴、北山等 6乡(镇)84个村屯,二九○农场全部连队。由县财政和二九○农场
合资兴办。1980年绥滨至忠仁大队改造为水泥杆结构,集贤至二九○农场段,因二九○农场接
入国网,于1982年拆除。
绥农线集贤至绥滨农场,全长13公里,35千伏。从绥二线上下接。绥滨农场自建自维。
为绥滨农场专用线。1980年拆除。
绥新线绥滨至新富十队,全长29.5公里,建于1979年,投资54万元,1 000千伏安变电所1
处。供新富8个村用电。
新安线连生变电所至新安电灌站。全长10公里。建于1979年,由水利科投资兴建,专供新
安电灌站灌溉用电。
10千伏线路9条。总长277.54公里。由忠仁、连生、新富变电所出口至各村屯。
6.3千伏线发电厂出口直配线,有分支线路 4条,全长197公里,供镇内及北岗,大同等乡
村。
三、农村电气化
1966年,发电厂建成投产,为农村非田间作业电气化提供了电源保证,当年 3月县城通往
郊区的配电线路建成,大同、振荣、傲来等 3个村最先实现了电气化。1968年10月,绥二线建
成,为忠仁、连生、绥东、福兴、中兴等边远农村供电。同年各受益农村共集资 100余万元,
架设10干伏配电线路百余公里。为 3个公社,36个生产队供电。1969年除夕之夜,沿黑龙江边
各村屯灯火通明,军民喜气洋洋,告别了“小油灯”,过上了“点灯不用油”的生活。1979年
农田排灌,米面加工等实现了电气化,使农村经济向电器化迈出了第一步。1966年至1974年农
民集资和国家补助近300万元,架设6~10千伏配电线路299公里,全县原有 8个公社的112个生
产大队中99个大队通电,农村通电率达到 88.4%,居合江地区农村通电率前列。1979年省电力
局投资54万元,架设了35千伏输电线路28.3公里。1980年新富、富强两公社23个生产大队集资
40万元,架配电线路37公里,当年10月全部通电。北山、东方公社有14个生产队接入邻近的农
场电网。至1985年全县 2镇、10乡、161个村屯通电。通电率占全部乡村的96%。农村高压配电
线路306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1 950/10 045千伏安。投资近600万元。农村全年人均用电71度,
除生活照明外。农田排灌、米面饲料加工、脱谷、工副业生产等基本实现了电气化。
农村配电线路和村内低压设备,属于“自建自维”性质。各村配有懂技术、会操作的电工。
现已形成技术熟练的农村电工队伍,为农村安全用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