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服装 皮革 鞋帽
第七节 服装 皮革 鞋帽
一、服装加工
伪满时期绥滨有成衣铺10余家,其中王洪志经营的服装店规模较大,有成衣匠5人,徒工4
人。解放后,国家于1955年实行对个体手工业改造,绥滨镇、绥东、连生、集贤等地的成衣铺
组成4个服装社,入社社员38人。扩大了生产规模,年加工服装10 000余件,产值10余万元。
五、六十年代,县民的生活水平较低,穿衣带帽不太讲究,服装多由自家缝制,服装加工
业不太景气,连生、集贤、绥东等地的服装社先后解体。至1976年仅有绥滨镇及县服装厂 2家
服装加工厂。年产值65.2万元。产品由商业部门包销。1980年,由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搞
活政策,允许私人从事服装加工业。近百家个体服装店遍布全县各角落。县服装厂进行了经营
改革,由原来单一生产型转向产、供、销全面经营型。并于1982年投资10万元, 新建楼房600
平方米。为了便于经济核算,县二轻工业科于1963年将服装厂分成两个独立合算企业,称第一、
第二服装厂。两厂开展多种生产渠道,经营布匹、加工服装、增设刺绣、洗染等项目。第二服
装厂与大连服装厂联营,大连服装厂派技术员来绥滨指导设计。加工工艺,使产品质量达到先
进水评,用大连服装厂的商标,产品销路大开,远销省外。
二、皮革、鞋帽业
解放初期,绥滨有皮匠铺 7家,皆为“白皮”作坊。从当地收购牛马皮,土法熟制成白皮,
用以缝制车马车免具和鞋。1956年,皮匠铺组成皮革鞋帽社,年产车马鞔具 135 000件,产值
24 000元。
五、六十年代绥滨的皮革鞋帽比较落后,土法制做、工艺简单、产品落后。1976年后开始
生产新式布鞋、皮鞋、单帽和大头鞋,年产各种鞋1181双,其中大头鞋一时闻名“三江”。1985
年,绥滨皮革鞋帽业有鞋毡厂、鞋帽厂、绥东皮革厂。品种有单帽、棉皮帽、皮鞋、大头鞋。
有职工60余人,年产值2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