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十节 其他工业

第十节 其他工业




  一、薄铁制品业

  伪满时期,县城仅有一家薄铁铺,从事黑白铁器补焊和打制铁水壶,炉筒等。解放后发展
到8家,1955年8月组成薄铁合作社。生产水桶、水壶、洗衣盆、炉筒子等生活用品,兼做零星
补焊。年创产值 9 000余元。1964年后,营业规模不断扩大,由制做简单的簿铁制品,发展到
能生产扬场机、脱粒机、打浆机、选种器、粉碎机等产品。1976年建立薄铁制品厂。年产簿铁
制品1460件,创产值3.4万元。1985年,有职工25人,年产值16.4万元。固定资产14.2万元。

  二、橡胶制品业

  1978年县手工业联社用银行贷款兴建1座拥有40多名职工的橡胶厂。装小型锅炉1台、压力
机2台、炼胶机1台,具有年生产橡胶制品50吨的生产能力。1979年 6月投产,生产三角带。油
封、胶垫,胶带及轮胎修补等。产值 1万元,1980年改产高跟鞋底,年产58万双。后由于生产
技术落后,缺乏技术人才,原料供应没有渠道,产品合格率低,成本高于同行业 30%,没有打
开销路,产品压库,资金周转失灵,负债44万元。1983年工厂停产。

  三、钟表修理、刻字业

  1964年前,服装社附属修理钟表,刻字业务,有 1名刻字工人兼修理钟表,1965年成立修
表,刻字社,1975年职工发展到13名,年营业收入 3万余元。1983年后,个体修表出现市场。
1988年全县有修表刻字社1处,职工5人。年收入2万余元。个体修表刻字6家,从业人员15人。

  四、弹棉业

  解放前,绥滨有专业从事弹棉匠人,用木制大弓、手持木棰、弹打皮弦,使棉坯膨松。1964
年后,棉絮需求量增加,手工弹棉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1965年薄铁社兼营弹棉业,改用机械
打棉,主要为商业部门加工棉絮,兼为居民更新旧棉。1983年利用企业自筹资金 1.4万元,更
新改造了旧厂房和部分设备。1984年棉花市场开放,商业部门从内地直接购进成品棉,加工量
锐减,迫使弹棉业另辟生产途径,开发新产品,以求企业生存。

  五、麻绳、编织

  绥滨最早的编织业是柳编,伪满康德 7年(1940年)常在喜在此地用柳条编土篮、簸箕、箩
筐等民用产品,其后又有胡风齐、王佰石等人开麻绳店,麻柳编织纯手工作业,工具简单,资
金占用少,产品单一,价值低廉,1956年由 3家编织业主组成生产合作社,有社员6名,股金2
千元,有手摇打绳机5架。草房5间,生产草麻绳,麻经及柳编制品。1969年职工发展到25人,
生产麻绳、草绳、草袋、柳编制品等十余个品种,年产 6 800余件。1981年,绥滨柳编提篮销
往美国,日本,西德,比利时,新加坡,香港等 5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后,柳编品滞销,至
1985年,仅有几家柳编专业户。

  六、造纸业

  1978年县二轻工业局投资10万元,在编织社原址建立造纸厂。1979年有工人21人,年产包
装纸 332吨,创产值25万元。后因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企业管理混乱,损失浪费严重,
资金周转不灵,负债累累。于1982年被迫宣告破产。

  1978年大同公社投资 102万元,建立纸板厂,1979年增设造纸车间,1982年生产机制纸及
纸板96吨,产值73万元。1985年有工人43人,年产机制纸及纸板94吨,产值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