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编下序

第六编 交通

编下序


  绥滨位于松、黑两江之交汇处,古代交通以水路为主。松花江是通向内地的唯一水路。辽
代被称为“五国鹰路”,元明两代在奥里米均有驿站。近代交通建设始于民国初年。原绥东设
治局设治员涂廷协于民国 9年(1920年)向黑龙江省公署的呈文中写道“……交通为地方要政,
比年极力经营,江域则设渡口五处,并集股购卖小火轮,复自置小船两艘,每年开江后饬警往
来梭巡,以安行旅。陆路则建筑桥梁五处,其工程最大的者为蜿蜒河之土桥长五里,莲花泡之
土桥长里许,而敖来河之土坎长逾二里,可作桥用,亦可预防水患……”。这是绥滨县最早的
有关交通建设的历史文献。民国21年(1932年),日本侵略者占领绥滨,是年秋,暴雨成灾,松
花江水泛滥,绥滨大地沦为泽国,所有道路、桥梁、堤坎毁之殆尽。水灾过后,日伪政权为镇
压边境人民的反日斗争,强征民工修筑以军事运输为目的“警备道”。据伪满《绥滨县志》记
载:“惟从前路程悉为草道,所行多阻,康德元年 7月(1934年),区村保甲实施,县署当局督
促民间,以县城中枢,向各区村,均修筑成宽坦之土道,汽车往来通行无阻矣”。1945年日伪
投降后,民主政府多次拨款,拨粮整修道路,疏通江道。1964年县制恢复,随着工农业生产发
展,人口增多,货的运输增加,交通工具日趋现代化。县政府先后多次动员全县人民修筑以县
城为中心,以县级公路为骨架的通往各乡村的公路网。经二十多年的极力经营,现已初具规模。
绥滨至萝北的干线公路,是绥滨通往内地的咽喉,现在路基良好,路面宽阔,路边杨柳成荫,
常年通行,风雨无阻。县城至各乡(镇)均有公路。客运班车每日定时往来于鹤岗、萝北和各乡
(镇)。全县有运输企业3家。客货汽车129台(不包括国营农场),公路货运量万吨公里。1982年
个体运输业兴起,至1985年个体运输汽车89台,是运输市场的一支新生力量。

  松、黑两江从县境南北流过,水上运输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远在辽金时代即有女真族在江
上驾舟捕鱼运货,向中原朝庭进贡。古城“奥里米”即蒙语渡口之意。清朝末期,国威不振,
沙俄于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攫取了黑龙江上的航行权,之后又窥
视我国内河松花江。民国 6年(1917年),日本人乘俄十月革命之机,对松、黑两江进行争夺。
民国初年虽中国官商联办的航运船舶行驶,均不能与外强抗衡。民国20年(1931年)日本侵略者
入侵东北,松、黑两江之航行权全部落入日本人之手。1945年民主政府建立后,很重视江上运
输。国家航运部门,多次在绥滨江域疏通江道,扩建港埠,1984年绥滨已建成拥有千吨级舶位
5个,724延长米的固定立式码头。年货运量已达22万吨,旅客出港10万人次。是松花江上仅次
哈尔滨,佳木斯的第三大港口。近年来虽有公路运输量增加,但大宗货物仍以水路运输为主,
水上货运量占全县总货运量的60%以上,是绥滨县交通运输之大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