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主要乡道 乡村道路原为村屯之间,经人车行走逐渐形成的自然土道,清末民初绥滨已有若干村落和
地窝棚,以高家屯为中心,通往各村落有土道可行马车或雪撬。当时的土路无专人修筑,养护,
自然形成,冬季千里冰封,大雪盖地,农民驾驶三马、五马多至七马的大铁轮车或雪撬,在乡
间土道上行驶。夏秋两季,车马难行,路人皆赤足涉水,泥泞没膝,可谓“行路难”。
伪满时期,日本人在强征民工修筑“警备道”的同时,将各村落之间的土道也加以整修,
与公路相连接。1938年(伪康德 5年)伪县公署进行所谓“强化治安”,强迫农民迁户并村,部
份乡道荒废。日伪时期主要乡路有3条;
一、绥东至长龙岗,全长25公里,与东干线公路相接。
二、福兴至同仁堡,全长7公里,经太平庄至黑龙江边。
三、四区庙至同仁堡,黑龙江边的一条乡道,是北干线与西干线环接的边防道路。
解放后,民主政府动员群众整修乡路、桥涵。1964年以前,绥滨全部为乡路,由当地农民
自建自养,国家略予补助。1963年富锦县交通科动员江北5个人民公社,分段包干,整修乡路9
条,总长76公里,投入人、车、马工15 764个,挖土方44 300立方米,各公社、大队之间的乡
路基本形成,路面仍为土道,晴通雨阻。1964年县治恢复后,县人民委员会重视道路建设,年
年交通部门组织乡村农民修筑乡村道路。1985年已达到乡有公路,村有大道,乡路与县公路连
接,构成一个布局合理的公路网,主要乡路8条,总长108公里。
滨北路 县城至联合村北口子,经由庆连、和春、仁合、吉合、农乡、福禄、集贤、联合、
镇边等村,直抵黑龙江边,全程41公里,原路基为伪满时期的北干线公路,建于1940年 (伪满
康德7年),后因失修而荒废,1978年省交通局为了加强边境交通建设,以边境公路投资款重新
整修。
大同线 绥萝公路分支至大同乡,全程 2公里,1964年在原土道的路基上,增铺砂石,扩
宽路面,可保持常年行车。
新富路 新富乡至新滨村,与绥滨农场一号公路相接,全程 6.8公里。1974年县政府补助
投资 2.2万元,由乡政府组织全乡各村出工修建而成。新辟路经,提高路基,路面垫砂石,晴
天可通汽车。
向阳线 向阳乡至北岗村东北 1公里处,与绥滨农场专用公路相接。1970年建成,1971年
铺砂石改善路面,县政府补助投资2万元。全长10公里。
东方线 绥东至东方乡,经由陈大、六里、东胜、新兴等村,全程22.1公里。1969年将各
村之间的土道相连接,重加整修,1973年后逐年铺垫砂石,县政府先后拨款 7.7万元,绥东境
内路基坚实,路况较好,东方乡境内新辟路经,地势低洼,雨天不通车。
永生线 永生村至火犁村,两端与绥滨农场专用公路相接,全程长 4公里,是1963年开辟
的乡路,1966年用砂石改善路面,路宽8.5米,机动车晴通雨阻。
北山线 北山乡至迎春村,东起绥滨农场专用公路,西连绥滨农场一号公路,横贯北山乡
大部份村屯,全程长15公里,始建于1971年,逐年改善路况。
连吉线 连生至吉合,经由靠山、太和与滨北路相接,全长 7公里。1976年路面铺砂石。
可通机动车辆。
附:绥滨县公路基本状况统计表
绥滨县公路基本状况统计表
表6—1 1984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