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第二章 运输

第一节 人、畜力运输




  一、客运

  1964年以前,绥滨境内尽是乡间土道,坎坷难行,人力拉车行走困难,城乡少有人力运输。
客货运输皆以畜力车为主。民国时期即有马拉铁轮车或雪橇往返于富锦、萝北、桦川等地拉客
载货。每逢冬季车户为了招揽客人,将车棚用枝条支成骨架,上盖席毡棉被等防寒品,内燃木
炭火盆取暖,是谓“暖车”,可供长途旅客御寒。但车资较高,多为官商妇女乘坐。伪满大同
2年 (1933年)以后,虽有客运汽车出现,但畜力车拉客仍连续不断。1945年解放后,客运改用
胶轮大车,往返绥滨、富锦间,单程2小时。冬季冰上客运可驶120天左右,大雪阻路则用马拉
雪橇。夏季江上开航马车即停运。1965年后,公路修复,客运汽车增多,畜力车运客逐渐被淘
汰。

  二、货运

  伪满《绥滨县志》记载“自民国十七、八年至大同元年前。在此期间绥地年景丰收,人烟
群集,每年输入之商货及输出的粮食颇觉发达”,是时绥滨县拥有大牲畜 2万余头(匹),大铁
车 3 000余辆,运输业较为兴盛。从县城通往萝北的道路,夏天天气良好时,马车一日可达。
冬季还可运到桦川、汤原等地。1932年大水灾后,随之经济的败落。运输业亦为之萧条。至伪
康德3年(1936年)全县仅有各种牛马车692辆,据伪满《三江省绥滨县农业调查报告》中所载,
当时农家有大车及家畜者,到了冬天从事拉脚,把本地出产的谷物运到市场。进行此项拉脚者,
用三至四头马拉大车,每日可得搬运费三至四元(伪币)。这是农民能得到货币的一项有利副业。
伪康德10年(1943年)以后,富裕车户开始改装胶轮轴承大车,胶轮车比铁轮车装载量增加一倍,
又轻便又灵活。胶轮车出现是运输工具历史性的变革。伪满时期县城有专业运输车辆40余台,
常年从事运输业,俗称车户。农业户畜力车仅在冬闲季节从事运输,为之副业。

  解放后,由于经济建设恢复迅速,从事专业运输的车户增加。1951年末,绥滨镇的专业运
输牛马车80余辆。

  1956年,绥滨镇成立第一个集体性质的运输合作社—兴胜运输合作社,入社车户70户,马
车60辆,马108匹,每户社员入社交股金410元(可用车、马、绳套作价)共收股金30 600元。社
员实行工资制,按劳动日计酬,除公共积累、管理费、税金、养路费、折旧费外,社员实际分
配占营业收入的25%左右。从公共积累中逐年偿还社员股金至1972年全部偿还完了。

  60年代虽有汽车的广泛使用,但短途运输仍以畜力车为主,四轮铁车逐渐淘汰。普遍使用
胶轮大车,运输社拥有胶轮大车17台,镇内及郊区农业社畜力车在农闲期从事运输副业。1970
年绥滨大队第三、四生产队改为专业运输队。拥有大车20台,马45匹。

  1975年后,畜力车日渐减少。县运输社改为第二运输公司,以汽车及小四轮拖拉机为主要
运输工具,畜力车不再从事营运。只有绥滨镇运输队及畜牧队在县城从事短途畜力车营运。1985
年实行改革,车、马由社员承包,分槽饲养,分散经营。社员向队里交纳合同规定的承包费。

  畜力车运价由省交通厅统一规定。1965年至1980年单马胶轮车每日8.60元。二马胶车13.80
元,多年未变。

  农村各乡(镇)无专职运输企业,乡(镇)企事业单位用车,雇用农业马车。“文革”时期,
农业马车从事运输副业,被视为“资本主义”而受到批判。1982年以前农村运输全部为畜力车。

  三、手推车运输

  “文化大革命”时期,各个事业单位一哄而起的办各种行业的“大学校”,1968年商业科、
运输社、农机修造厂、镇公社先后办起家属手推车运输队。各有手推车几台十几台不等。全部
由妇女组成。两人或三人推一车,可装载半吨货物。从事县城短途倒运,夏季兼做零工或给商
业网点送货。由家属自办、自管、自负盈亏,是一种合作组织。其中办的较好者为商业家属队。
1970年与绥滨镇手推车队合并,成立街道手推车运输队,有妇女30余人。1975年停办,其他系
统的手推车队也先后解散转行。1982年仅有两个家庭从事手推车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