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水路运输 一、客、货运输
绥滨北靠黑龙江,南依松花江,水上运输可谓得天独厚。远在辽金时代,当地土著民族即
在此驾舟捕鱼运货。近代水上运输始于清朝末期,“先时有当地土著人能用帆船载搭行人货物
后,由哈尔滨往来黑河、虎林之间,并有小汽船往来富锦、绥滨、萝北间,颇行便利……自民
国十七、八年至大同元年,绥地年景丰收,人烟群集,每年输入之商货及输出之粮食颇觉发达
……水路之便利较陆运异常经济,往哈尔滨、黑河、虎林各处,每人船资五、六元,运输货物
之多量,尤为汽车之所不及”①。
清朝末年,国威不振,黑松两江之航权落入俄人之手。中国人搭乘俄轮颇受污辱虐待。
“松、黑、混同三江,俄船故甚发达,然华地各岸多不停泊。华民附趋俄轮者。往往于行
驶江心时,拨登彼岸,浪高船小,危险异常,即行李一肩,犹虞颠覆。然垦荒诸户,即带家室,
复携性畜,又直能履,险如夷,能力往直前即?且俄轮对待领荒华民诸多凌虚,语言即苦隔阂。
船价亦随意增加。以故已到者望洋生畏,未至者谈虎先惊”。①中国政府为换回内河航行权,
于民国初年始有官民合办之轮船公司船舶行驶于黑、松两江。是时绥滨盛产小麦、 大豆,70%
以上靠江运出境,销往国内外。当地所需煤炭、木材、工业品全部靠船舶运入。
1927年至1932年绥滨县从松花江上外运谷物表
表6—5
1926年绥东设治局西迁敖来密(今绥滨镇),绥滨码头遂为全县客货之集散地。
1931年,松、黑两江之航行权落入日本人之手。入侵之初,船舶以军事运输为主,以军舰
护航。其后,又有官商合办的“哈尔滨航运联合会”的客货轮行驶于哈尔滨、黑河、虎林间。
绥滨港进出货物多数由这些大轮船营运。当地仅有帆船9艘,机船1艘,风帆只能在绥滨、富锦、
绥东间倒运货物或柴草。
①伪满《绥滨县志》交通章。
伪康德3年(1936年)绥滨县私人拥有各种船支表
表6—6
(据伪满《三江省绥滨县农业调查报告》)
帆船也称风船,航行时顺风之际,利用风力而驶,无风逆风时用浆或棹,在浅滩处虽顺风
亦为防搁座之危险而用棹。
1932年哈尔滨开往富锦的定期航班客轮每日一班,一往复10日,10艘客轮定时行驶,另有
不定期临时客货轮 4艘,每月约10班航次,皆在绥滨港停靠,乘降旅客,装卸货物。哈尔滨港
往返黑河客货轮每隔5天1班。在绥滨、中兴镇、三房停靠。
伪康德三年哈尔滨航业货物运价表
表6—7 单位:吨/元
注:①此表根据伪《黑龙江省绥滨县农业调查报告》交通关系部份。
②火药按一等运价增加50%,谷类按四等运价减收20%。
伪满康德三年客船运价表
表6—8 单位:元
注:①乘坐一、二等船客,可在船上用餐,一日份日食2元,满食1.60元。
②此表摘自伪满《三江省绥滨农业调查报告》。
1945年 8月,日本投降,在两江行驶的机轮船一部分被日军凿沉江底,一部分被苏军以战
利品没收,送往苏联,松、黑两江民间客货运输遂告停航。1946年,民主政府积极开辟航路,
打捞沉船,修复航标设施,当年秋即恢复松花江部份江段客货轮航运业务。1949年,东北内河
航务局佳木斯办事处成立,承担松花江下游客货运输。1953年恢复绥滨码头营业站,办理客货
业务。1964年前,绥滨人口较少,年货运量不足 2万吨。1964年恢复县制,工农业生产迅速发
展,水上客货运输量逐年增长,1980年货运量已达22万吨,比1963年增长10倍,旅客出口达3.6
万人次。
1947年至1985年,佳木斯至富锦途经绥滨的客轮每日对开一班,无特殊情况,从不间断。
1970年以前仍利用日伪时期建造的旧客船, 如“铁岭”、“沈阳”、 “辽阳”、“开原”、
“海兰”、“四平”等号,以外燃汽轮机为动力,有客位 400多座,船速缓慢,上水时速不足
10公里,下水时速13公里左右。绥滨至佳木斯需14小时以上。70年代柴油机为动力的机船进入
松花江,船体小,速度快,至佳木斯只需10小时左右。1980年大型双体客轮“东方红 207”号
下水,航行于佳木斯、抚远间,每周在绥滨港停靠两次。该船设二、三、四等船位,座席舒适,
船速较快,为旅客所欢迎。哈尔滨开往黑河,饶河等远程客轮,60、70年代有“东北”、“上
海”、“黑龙江”等号大型汽船行驶,一往返需时半月,在绥滨港停靠,1980年后因客流减少
而停航。
绥滨、富锦、绥东问短途客运机船,早在民国7年就定期行驶,无特殊情况从不误班,1964
年由每日一班,增至两班,1985年每日三班。1955年至1985年绥滨至富锦每张客票0.60元,高
于国营船票一倍,但因短途客运航次多,启航时间适中,方便群众,运客量高于国营轮船,年
平均出口旅客 3.2万人次。短途客船归富锦地方航运公司经营,绥滨港代售客票,少量货物运
输在船上办理。
1964年,绥滨无大型机动船舶。伪满时期有一,两只小马力机船,载重不足15吨。帆船和
舢板船有十余艘供居民捕鱼,运柴草。专业运输帆船有 9艘,最大可载货15吨左右,航行于绥
滨、富锦、绥东江域,运输食品、杂货、建材等物资,不做长途航行。1964年县粮食、水利系
统先后购造机动驳船和拖轮,组成船队,为本系统运输货物,不对外营运,之后又有水产、食
品、外事等部门自备机船,至1983年全县已有机船27艘,6 740马力。驳船21艘5 030吨位。全
年货运量 25(千吨)/12 715(千吨公里)。木质机船大部份改造为铁板船,帆船逐渐淘汰,残存
旧木帆船有时还在江上拖运砂石和柴草,但已为数廖廖。
绥滨县地方专业运输社有两个。第一航运社于1976年从富锦“东方红”渔社船队迁来绥滨,
集体所有制,1985年有机船和驳船6艘,700马力。年货运量15千吨/7.497千吨公里。社员60名。
第二航运社原为绥滨镇船队,1980年组建而成,1985年拥有机船 3艘,年货运量10千吨/5 128
千吨公里。地方航运隶属合江地航管理局,外地货源由合江地航管理局统一分配。当地货源自
行联系,以运输木材为主,兼运杂货。调济、补充国营水上运力之不足。
松黑乌水运现行价格表
表6—9 计算单位:(吨)、元
几个主要年度社会车辆、船舶、客货运输量统计表
表6—10
二、港站建设
民国时期,绥滨境内有码头4处,松花江2处:敖来密、高家屯。黑龙江 2处:胡家柈厂、
三间房。松花江边高家屯1920年前称高家屯码头,1920年称绥滨埠。为县客、货集散地。年货
物吞吐量近2 000吨,敖来密码头年货物吞吐量3 000吨左右。黑龙江胡家柈厂(今中兴镇)和三
间房码头(今属萝北县)专供来往船支补充燃料之停泊处,亦受理货物运输和旅客乘降。但为数
甚少。1926年县治所迁于敖来密,大宗客、货皆运出该码头。各码头全无固定设施和专职员工,
仅在抛锚地设栏桩数个,零担货物及旅客船票在船上办理。大宗货物装卸由货主临时雇工。零
担货物由船员兼理。
伪满康德 2年(1935年),伪三江省政府拨资伪币2万元,在今粮库南侧江边修筑固定码头1
处,用块石,木桩护堤200延长米,可供千吨级驳船停靠。建草房3间。哈尔滨港务局派港员驻
在。此码头沿用至1956年,因江水泛滥,江堤溃坡而废弃。
1955年合江航运局在绥滨建立固定营业站,派驻港员管理客货运输业务。1956年码头迁到
粮库东南角(今第一航运社),建立草房200平方米,做侯船、办公、仓库之用。驻港员5人。1962
年建立航运站,1969年建砖瓦结构侯船室一栋。松花江主航道逐渐南移,码头被浅滩淤塞,大
型船支进出港困难,1977年码头东迁两公里,新建侯船室和办公楼 519平方米。1978年建仓库
500平方米及港区围墙。1984年中央交通部投资375万元,建筑直立式钢筋水泥护堤码头 724延
长米,千吨级船位5个。港区占地 7公顷。1985年建三层营业楼一栋,面积为1 100平方米。现
有职工15名。
绥东码头位于绥东镇南一公里处,原为绥滨埠码头,民国初年即有船舶停靠。1955年二九
○农场在此建立专用码头,并建有油库,货场等设施,1964年绥滨航运站兼管绥东码头客货运
输业务,建200平方米营业室,开航期由绥滨航运站派驻港员管理码头。闭航后撤回。
蒲鸭河码头,建于1963年,为普阳农场货物中转站,佳木斯至富锦客运班船在此停靠,码
头无固定抛锚地,客船择水深处停泊。普阳农场在江边建草房一栋,油罐数个,煤场一处,距
普阳农场场部5公里。
黑龙江沿岸中兴镇码头,1980年后已无定期客货轮停靠,仅供本县地航船只和当地渔船临
时停泊,无固定设施和人员。绥滨农场在同仁北口子,二九○农场在高力城各建专用码头一处,
转运黑龙江水运物资,以木材为大宗。开航期有装卸工人临时房舍。
三、码头装卸
1957年以前,绥滨码头装卸由绥滨粮库搬运队承担,零担货物由船员兼差。1958年绥滨镇
公社组建装卸大队,有职工70余人,是码头装卸专业队伍,以装卸杂货和煤炭为主,兼做零活。
粮食搬运队只从事粮食装卸不再承担其他货物装卸。1964年在绥滨镇公社装卸大队的基础上成
立县搬运社(集体所有制),由县交通科领导。1975年以前,码头装卸全部靠身背肩扛,一艘千
吨煤船数日卸不完,县政府动员全县职工义务劳动协助卸船,仍有货轮压港。1975年煤建公司
出资按装活动皮带运输机 5台,卸煤实现半机械化,装卸杂货使用单轮手推车,装卸紧张形势
有所缓和。1985年4月,搬运社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增至140人。配有带卸煤机,叉车,链轨起
重机、吊车,汽车,四轮拖拉机等机械设备17套。码头装卸实现半机械化,减轻了工人劳动强
度。
绥滨港吞吐量统计表
表6—11 单位:吨
00016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