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邮政业务 民国 3年(1914年)至民国18年(1929年),绥滨县有绥东、敖来密邮政代办所,只办平信和
挂号信。民国18年建立县级邮局,开始办理平挂信函、包裹、汇兑业务。伪满康德元年 (1934
年)5月增设储金业务,办理定额储金。价值票面额分:10元、20元、50元、100元、300元、500
元6种。伪康德6年(1939年)开办乡村保险金业务。
1945年,解放初期对邮件收寄标准、规格、处理程序,经转路由,未有全国性统一规定,
各地区邮政主管部门临时制定的规则办理邮政业务。1963年,中央邮电部正式颁布《邮政业务
使用规则》和《各类邮件处理规则》,统一了全国邮政业务手续制度。
绥滨县邮局于1946年 4月开始向解放区通邮,办理解放区内城乡平信、挂号、包裹汇兑等
业务。1955年开办银行联行托收专用函件。1959年冬,开办特种挂号,专项邮寄粮票、油票、
布票、居民户口、粮食供应证、青年团组织介绍信等证件。1958年开办电报汇款,国内电报汇
款两日即可送达。汇款在途期缩短一周左右。
1950年绥滨邮电所开办报刊杂志发行和收订业务。当年只发行3种报纸,共276份。1957年
为了扩大报刊发行量,邮局配备专职发行员。1965年在县政府、学校、工厂等较大单位建立报
刊发行站。农场各生产队都配有兼职报刊发行推广员,办理订阅,收发报刊。1985年期刊数已
达16 585份。杂志发行38 977份。平均2.43人一份报刊。
机要通信区别于普通邮件。建局至今未发生机要失密问题。
邮政业务量。1964年以前较少,1964年后数量增加,1968年,近万名城市知识青年到农场
和乡村插队,邮政信函,包裹、汇兑、报刊发行等流量剧增。1976年收寄函高达70万余件。是
1964年的 3倍。包裹、汇兑也增加两倍多。1978年城市知识青年陆续返城,邮件流转量也逐年
下降,1983年趋于正常。
几个年份邮件、汇兑、报刊发行量统计表
表7—2
集邮协会活动1983年 5月绥滨县集邮协会成立,有协会会员28人。集邮者最高年龄44岁,
最低年龄13岁。
1984年1月5日,举办绥滨县第一次邮票展览,由 4名集邮爱好者以普及形式。展出了新中
国成立以来的新纪册,这次展出了专题43框。258个贴片。
1984年 5月14日举行第2次邮展,共展出24专题348框。有民国时期、解放区、新中国的邮
票多件,参观者达152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