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城区交通
第三节 城区交通
一、城区道路修建和维护
1964年以前,县城全部是土道,路无边沟,路面坎坷,多雨的夏秋季节。路面积水,行人
多涉足。1964年县治恢复后,首先修筑城内南北大道5条(即向阳路、建设路、奋斗路、粮食路、
滨北路)东西大道5条(即松滨大街、繁华路、田丰路、长春路、光明路),总长10 900米。路边
两侧挖排水沟。经过路面取直起拱,碾压,上铺砾石,初步形成砂石化街道路面。
1977年修渡口公路,东起渡口,西与松滨大街相衔接,贯通全城,全长2.85公里,路宽16
米,铺垫砂石5.5万立方米,投资近30万元。是县城通往渡口的一级公路。
1979年,松滨大街铺装油漆路,油漆路面宽12米,东起渡口路至西大桥,全长 2公里。历
时两年,耗资40万元,耗用沥青油漆73吨,水泥1 658吨,碎毛石6 700立方米。同时改造路边
排水沟,沟壁砌毛石,上覆水泥盖板,这是绥滨县第一条油漆路。
1980年,开通振兴路,东与绥萝公路搭接,西至于渠与绥滨农场专用公路相连,是贯通县
城的第2条大道,全长3 500米,路宽14米。1982年又陆续铺垫砂石,至1985年修通。
至11985年末,全县城有道路16条,总长24公里,道路面积84公顷,其中,油漆路2公里,
砂石路16公里,土路6公里。
二、城区巷道
绥滨县城区原有街道成横盘形,东西5条南北2条。房屋间距离较远。布局松散。1964年后
开辟新区布局紧凑,新老区道路不能整齐衔接。出现多条截道。插室建房又形成有房无路或行
路过窄现象。1965年县建设科会同公安、街道办事处,根据城镇规划将有房无道的街巷开通。
1976年又进行一次整顿,打开防火安全道,但开通后又被堵死。1983年以来配合文明城建设连
续 3年,共开通整修巷道78条。1985年再次组织各系统车辆,拉砂石铺垫巷道,提高路基。现
已形成方格式巷网。
三、城区交通工具
绥滨县城居民区集中,与机关、工厂相距紧凑。流动人口较少,故至今城内无常年营运的
公共汽车和客运三轮等交通工具。每年在航运期(5 至11月),县客运站有为接送乘船旅客的定
点班车。每天早5点、晚3点各次。从县宾馆门前至航运站。中间设乘降点两处。县城职工上下
班均以自行车代步。至1985年末统计,县城居民拥有自行车9 500辆,平均每户两台,每2.7人
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