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方武装
第三节 地方武装
一、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民国时期主要地方武装为游击队。民国11年(1922年)7月成立(亦称保卫团、守卫队、群众
称之为大排队)。队部设在绥东、编制为30人。总队长于才、副队长赵庆福。民国12年(1923年)
8月1日,游击队改编成骑兵游击队。队员扩编为80人,总队下设两个分队,分驻绥东和东井公
司(今绥滨农场一带)。 民国18年(1929年)游击队扩充人员125人, 下设5个分队,分驻敖来密
(今绥滨县城),绥东镇、中兴镇、蒲河镇(今新富乡一带),东河镇(普阳农场境内)。各分队设
正副队长各1人,每队队员25人。民国19年(1930年)6月,游击队解散。
二、伪满洲国时期地方武装
(一)反动武装
警备独立团 1932年 6月日军占领绥滨后。将民国时期的保安队改编成绥滨县警备独立团。
团部设在绥滨县城。团长信志山。副团长赵甲环。团下设 3个营,兵力300多人。同年12月1日
改编为绥滨县警备骑兵大队,下设 3个分队,大队长赵甲环。伪满大同2年(1933年)4月,警备
骑兵大队扩编为6个中队。同年12月该队解散,改编成绥滨县警察队。
自卫团 日伪统治时期,于康德元年(1934年)开始施行保甲制度。各保甲均设立自卫团。
据同年10月统计全县共有6个保自卫团,24个甲自卫团,共有团员596人。
(二)抗日武装
抗日义勇军 1932年 6月日本侵略军占领绥滨后,驻守绥滨、萝北等地的东北军马占山将
军部属五团在团长刘斌领导下树起反满抗日的旗帜,组织起 1 700多人的抗日义勇军。同时,
抗日义勇军胜武队100多人,大刀会 150多人,红枪会100多人,雅民队40多人,伪海军起义军
1 700多人,在绥滨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斗争。1933年春,这些抗日队伍失败后, 又有刘振生
领导的中侠队70多人,邱金海领导的助国队80余人,全胜队60多人以蒲鸭河一带密林为根据地
继续同日寇进行斗争。后来这几支队伍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六军五师。
抗日人民自卫军 1932年秋,绥滨县长陈大凡在中兴镇组织起抗日人民自卫军。开始组建
一个大队,后改编成两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3个分队,大队长郑佩山、曹洪图,有士兵300多
人。1933年2月18日中兴镇保卫战后,自卫军遣散。
抗日联军六军五师 1936年冬,活动在绥滨境内的抗日义勇军中侠、助国、全胜队接受了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意参加抗日联军。1937年 6月正式改编成抗日联军六军五师。师长刘振
生,政治部主任高玉斌,参谋长邱金海,下设四个团,一团团长王胖子,二团团长尹魁武,三
团团长全胜,四团团长刘成贵,兵力 400余人。1938年10月23日,五师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渡
黑龙江去苏联。
三、1945年—1985年地方武装
县大队 1945年11月,中共合江省工委派遣于华烽到绥滨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并从维持会
手中接管了县政权。为了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巩固新政权,将原来组织的保安队进行了整顿,
扩编组建了绥滨县大队。兵力 120人。大队长由公安局局长高晏卿兼任,于华烽兼政治委员,
副大队长徐绍林。
绥滨独立团 1946年6、7月间,合江省军区派杨振魁来绥滨组建独立团。在原绥滨县大队
的基础上,扩编为三个连(两个步兵连、一个骑兵连)。兵力 420人。隶属县委和合江省军区双
重领导。团长杨振魁,政治委员于华烽。1947年 2月独立团升格为主力部队后又重建县大队,
兵力140人,大队长黄智根、政委罗恕。同年6年大队长于华烽兼任,政委由县委书,记张志超
兼任,黄智根改任副大队长,罗恕改任副政委。1948年 3月由于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需要,除
留下少数人变为公安武警外,全队开往鹤立镇整训,后编入野战部队。
武装科 1949年初建立绥滨县人民武装科。科长王太连,副科长张景春,设 1名办事员。
各区均设武装助理负责民兵工作和战勤动员工作。同年 6月绥滨县合并于富锦县,同时撒消了
武装科。
武装部 1964年恢复绥滨县的建制后,同年 1月26日合江军分区命令:成立绥滨县人民武
装部。部长宋协德。武装部下设武装、政工两个科。同年武装科改称军事科。1979年军事科又
改称作训科,同时增设动员、装备两个科。1982年取消了装备科。1985年武装部下设政工、作
训、动员 3个科。编制为23人,部长胡国富,政委郭成富。全县12个乡(镇)均设武装部,各武
装部均设部长、副部长、武装助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