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小学教育 一、发展概况
民国7年(1918年),绥东设治员涂廷协召集地方绅士和有财力者以每垧地收哈洋4角作为办
学经费,开办了绥东初级小学校,有学生40余名。自此,绥滨始有公办学校。
1920年,绥东初级小学校增级,变为绥东高级小学校。1921年,东井公司设立初级小学校。
1925年中兴镇设立初级小学校。1926年敖来密设立女子小学校。1929年连生堡设立初级小学校,
绥滨县城设立了绥滨县第一高初两级小学校,绥东高初两级小学校改为绥滨县第二高初两级小
学校。
伪满大同元年(1932年) 8月,松花江涨大水,绥滨县全境绝大部份被洪水淹没,校舍全部
倒塌,人员迁往外地,学校停课。伪满大同 2年(1933年)绥滨县第一、第二高初两级小学校相
继开课,1930年,在校学生530人,教员15人。
伪满康德 2年(1935年)绥滨县立小学校有10所:县立大兴街两级小学校,县立邮政街女子
初级小学校、绥东镇两级小学校、康乐村两级小学校、大同村两级小学校、连生村两级小学校、
县立公和村两级小学校、县立敖来初级小学校、县立福兴两级小学校、县立同仁两级小学校。
其中,高级2个,初级12个,高小男62人,初小男479人,女116人,合计657人,教职员15人。
据《第二次民生年鉴》统计,伪满康德 5年(1938年)绥滨县国民学校县立23所。国民学校
在校学生男8 782人,女 182人,计964人。国民优级学校在校学生男80人,女17人,计97人。
义塾及私塾在学者男80人。就学者合计男954人,女203人,计1 157人。未就学者男12.60人,
女756人,计2 020人。百人中有就学者36.42人。
伪满康德6年(1939年)全县的国民学校有40余所。学生2 500人,教员60人,是日伪统治下
绥滨县小学教育发展的“全盛”时期。
1945年绥滨县共有小学校30余所,学生1 000余人,教师30多名。
二、大兴校和重点学校
(一)大兴校
大兴校是绥滨县“大兴国民优级学校”,它的前身是绥滨县第一高初两级小学校,是当时
绥滨县的最高学府。1940年发展为12个教学班,学生近 700人,教师14人。日伪当局为加强对
大兴校的思想统治,从1941年开始,派日籍教员熊本、高野、山本到大兴校任主事兼日语课,
对学校实行全面控制。1945年“九三”光复前有18个教学班,学生 700余人,教师15人。“九
三”解放后,大兴校改为绥滨县第一完全小学校。
(二)小学教育发展
建国后,政务院发出了《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教学是学校压倒一切
的中心工作”,县委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克服了教师随意体罚学生和学校多头领导,任意停
课的混乱现象,使教学工作逐渐走向正规。在入学人数逐年增加,师资和校舍不足的情况下,
城镇小学有的学校实行“二部制”。村小学校采用二级复式以及多级复式等。
1949年建国后,绥滨县有小学校87所,在校学生2 410人,教职工110人。
1952年至1957年,小学教育稳步发展。1957年绥滨有小学101所,学生3 500人,教职工195
人(其中教师173人)。
1961年学校贯彻“八字”方针,部分小学停办,学生合校,小学变为79所,在校学生6 400
人,教职工251人。
1964年绥滨恢复县制,小学仍是79所,学生增加到8 540人,教职工增加到262人。
1967年毛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
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次年,国务院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
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随后全县各校大办工厂,大搞勤工俭学,支援工农业建
设活动。由于师生参加劳动过多,影响了教育质量。1965年又进一步发展了耕读小学。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生停课闹革命,使学校遭到严重破坏,耕读小学、简易小学等多种
办学形式被废止,学龄儿童入学率显著下降。1968年全县复课,农村成立贫下中农管校委员会,
贫宣队进驻学校。城镇工宣队进驻学校,大搞开门办学,实行厂校挂钩和队校挂钩,学校经常
停课,学校秩序混乱,教学没有计划。纪律没有保证;教学质量严重下降。1972年,各学校恢
复考试制度,开始抓教学质量,学生成绩有所提高。但不久,又开始批判教育战线上智育第一
的“资本主义回潮”,学校又出现了老师不敢教,学生不敢学的反常现象。而开门办学,大办
农场、工厂则在学校继续发展。
1977年教育战线开始拨乱反正,学校试行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试用全国统编教材。
1978年教育部公布了《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1979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
在全县学习贯彻,使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并广泛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在教学方面,
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实行考试制度和降级制度。1978年绥滨县恢复了公社中心小学
校。1980年,公办小学发展到168所,在校学生21 349人,教师676人。1984年绥滨县开始实行
了单元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5年,绥滨县有小学207所。教职工1 082人。其中任
课教师 954人,在校学生29 554人,毕业生2 370人,招生4 826人。小学教育工作出现了前所
未有的大好局面。
(三)重点学校
绥滨县第二小学是绥滨县小学的重点学校。1965年 8月建校,1985年有23个教学班,在校
学生1 239人,教职工54人,校舍建筑面积2 100平方米。该校1982年参加省第五届运动会,荣
获体育先进集体。教师陈秀芳,1982年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教师孙淑荣,1983年评为全国优
秀班主任。该校1985年评为省文明单位。荣获奖牌、奖金。
三、课程设置、教材
民国时期,小学使用的教材是国语、算术、音乐、体育、习字。高小增设地理、历史。学
生在期中、期末举行考试。初小放农忙假,高小放寒暑假。
1983—1985年绥滨县初级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情况
表17—2
伪满时期,绥滨县只有初级小学校和两级小学校。分为县立和私立两种。所学科目初级为
修身、国语、算术、日语、音乐、体育、常识作业。高级加授孝经、自然、卫生、地理、历史。
女子另授家事、裁缝两科。修业期初级4年,高级2年。
建国后,小学分为初小和高小。初小学科有语文、算术、常识、音乐、美术、体育。高小
加授历史、地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