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中学教育

第四节 中学教育




  一、学校、学生

  本县历史上第一所中学,创办于1946年7月。绥滨县中学。校址在伪满青年训练所旧址(现
在的绥滨县五金公司)。有初一、初二两个教学班,80名学生。 校长于华锋、副校长陈德琼、
教导主任孙奇,另有4名教员。因大部分学生参加土改工作队。于1947年3月份合并到富锦联中。

  1955年8月,在面向农村精神指导下,富锦二中由富锦县城迁到富锦县绥滨镇。共有8个教
学班,一、二年级各4个教学班。1964年恢复绥滨县制时,改为绥滨县第一中学。

  1963年,北岗乡、大同乡建耕读中学。1964年恢复绥滨县制时,北岗、大同耕读中学改称
北岗公社中学和大同公社中学。

  1965年连生公社建立农业中学。1967年改称连生公社中学。

  1966年5月统计,绥滨县有7所中学,学生1850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县中学师生停课,全部参加“文化大革命”。1967年,开
始复课闹革命。1968年。军宣队、工宣队、贫宣队分别进驻各所中学参加管理,城乡中学都组
成了以工人、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学校领导班子管理学校。从此,各学校开始了以批判建国后十
七年的教育路线为中心内容的大批判活动。在此期间,全县各中学都实行了开门办学,办起了
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同时还在全县范围内普及了初中教育,各公社设有高中班。由于“文化
大革命”的干扰,师资不足,资金缺乏,影响教育质量,加之管理不善,致使学校一直处于混
乱状态。

  1976年粉碎“四人帮”,恢复了学校教学秩序,1977年恢复了高考制度,教学质量有了显
著提高。1978年至1981年,本着“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对中学教育结构进
行了调整,压缩了普通高中,调整了初中网点,到1981年已基本改变了过去社社办高中,队队
有初中的虚肿现象,基本形成了县办高中。公社办初中的体制。

  1977年,绥滨县中学达41所,学生9 072人。

  1978年,全县高中集中到一中、二中、三中、四中。

  1988年全县有24所中学,其中重点中学1所(绥滨县第五中学),县城内普通中学2所,农村
乡级中学11所,小学戴帽中学10所,共有148个教学班,7 923名学生,507名教职工。

  1985年,全县共有22所中学,完全中学2所,高级中学 1所,初级中学19所,专任教师573
人(其中初中473人,高中100人)。另有代课教师187人。在校学生,初中11 245人(其中女生4 796
人),高中1 569人(其中女生736人),总计12 814人。初中毕业生2 660人,高中毕业生 417人。
本年度初中招生2 261人,高中招生482人。1986年预计初中毕业生3 521人,高中毕业生509人。

  二、中学简介

  (一)绥滨县第一中学

  绥滨县第一中学是县唯一的一所重点高级中学,位于绥滨县城东郊。它的前身是富锦县第
二中学,1964年恢复绥滨县制时,改称绥滨县第一中学。1978年,经县委批准为重点中学。在
绥滨县第一中学高中部的基础上,1980年确定为重点高级中学。

  1977年—1985年共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 269人。1980年高考升学率在合江地区名列前
茅。

  绥滨一中现有14个教学班,776 名学生,64名教职工(其中大专毕业生44人),校舍建筑面
积3 900平方米。有劳动基地—校办农场1个。校办工厂1个。

  (二)第二中学

  1958年建绥东农业中学,同年 8月改称富锦县第六中学。1964年改为绥滨县第二中学。现
有11个教学班,其中两个班是高中班,学生600余人,教职工47人。校办造纸厂1个,校办农场
1个。

  (三)第三中学

  1964年在忠仁(公社)中学的基础上改建为绥滨县第三中学。现有10个初中班,学生 500余
人,教职工38人。校办农场1个。

  建校以来,初中毕业生1645人,升学1005人,就业640人。

  (四)第四中学

  1972年建校时,仅有4个教学班。现在已发展到14个教学班,学生700余人,教职工56人。
建校以来,为重点高中、中专、技工校输送新生462人。

  (五)第五中学

  1978年 8月建校。现有16个教学班,1 020名学生,59名教职工。校舍建筑面积3 418平方
米。1984年10月,该校群众民主选举校长,孙万年当选为校长。该校有校办工厂1个。

  (六)绥滨镇农业中学

  1962年建校有2个教学班,学生100人。1964年有 6个教学班,学生380人,教师7人。1968
年10月,合并到绥滨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