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工农业余教育 一、伪满时期的成人教育
1935年 3月1日,绥滨县举行了县教育发令式,组织了学董委员会。7月,设立了公立第一
民众学校和第二民众学校,有64名学生(男41人,女23人),2名教师。民众学校以6个月为一期,
学生毕业者男1.8人,女9人。
1939年绥滨县有民众讲习所一处,教师3人,学生44人。
附:绥滨县民众学校暂行规程
一、本县民众学校设置在各级小学校内。
二、民众学校以王道主义建国精神为根据,以教授长年失学者日常社会生活上必须的知识
为主旨。
三、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都有加入民众学校的资格和权利。
四、本县民众学校男女共学,每班四十人以上为原则,但五十岁以上也可以设立。
五、民众学校的学生不负担任何学费。
六、民众学校教授的科目如下:国语、算术、珠算、常识。
七、民众学校每日授课两小时,该时间在小学校课外或夜间。
八、民众学校修业者为一年。
九、民众学校毕业考试合格,出席天数在三分之二以上者,由县公署发给毕业证书。
十、民众学校毕业生优良者。县公署发给奖金或介绍职业。
十一、民众学校教员由各小学校教员担任,待遇从镇、村费出。类型的业余班 158个,入
学人数达7 791人。其中,扫盲班55个,入学731人;初小班21个,入学461人;初中班1个。入
学18人;技术班14个,入学432人;双补班67个,入学6 149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十二、各小学校设立民众学校或毕业时要向县公署报告。
二、冬学
1946年至1948年,全县各村普遍办起了农民识字班或夜校,因为主要是在冬季闲时进行学
习,所以又称为冬学。上冬学的人多是基层干部、民兵及青壮年农民。冬学的教材是识字课本。
冬学教员主要是由学校教师兼任,有时也另聘请教师。参加两年学习的农民,一般能认,能写
八百字左右。大同乡农民石成玉,经过两年的学习,能写简要的报告,并能作开会记录。办冬
学对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起了重大作用。县、区、村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办冬学,直到建国
初,冬学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群众教育形式。
三、建国后的业余教育
1981年绥滨县建立了工农教育办公室。在农村办起了农民夜校。全县共办了82个扫盲班,
参加学习的有 1 368人。1983年县工农教育办的工作重点逐步转入巩固扫盲成果。大办业余初
中,试办业余初中。稳步发展各种类型的业余班158个,入学人数达7 791人。其中,扫盲班55
个。入学731人;初小班21个,入学461人;初中班1个,入学18人;技术班14个。入学432人;
双补班67个,入学6 149人,有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四、职工业余教育
绥滨县职工业余教育是从建国后开始的。1953年,绥滨镇建职工干部业余学校,有两个教
学班,一个高中班,一个初中班,共有学生80人,教师4人。学习主要科目是数学、语文。
1982年县工农教育办组织各部门办职工业余文化补习班18个,入学 710人。1983年统计,
全县办职工业余学校5所,26个班,入学985人。有专用校舍1 077平方米;借用校舍1 333平方
米,专职教师73人,兼职教师14人。
1982年—1985年绥滨县职工办学情况表
表17—3
备注;共计79个班,参加学习的3 780人,结业2 1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