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古遗址

第二章 文物古迹

第一节 古遗址



  一、同仁遗址

  位于绥滨县北、黑龙江南岸的二级台地上。南距同仁屯 4公里。1972年发现,1973年中国
社会科学院考占研究所和省博物馆考古部对该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同仁遗址中的三号房址,
经碳14测定,距今1435±80年(F3),约相当于南北朝时期,应该是勿吉人的文化遗存。它是我
国考古界第一次认定的勿吉人的物质文化。

  三号房址是一种半地穴式房址,面积约6×6平方米。它的营造技术有较大的进步,建房前。
先在穴壁底部挖出基槽,竖立木板。这就是护墙板。在木板与穴壁之间用土填实。四壁立板后,
在板壁的里侧挖坑立柱,支撑平放的圆木,圆木的高度与竖穴坑口平齐或略高出,其目的在于
挤住板壁不致内倾,更主要的是还可以起到支撑屋顶梁架的作用。居住面是先将坑底平整后,
铺一层灰白色土踏实,然后在房内四周铺上一层木板,借以防潮,是人类起居之处。灶坑设在
房中央稍偏西部,是用四块木板镶成方框,内敷以泥,以保存火种。房顶是四角钻类式,三号
房址整个房子保存的较好。我国古代文献对勿吉人的住房有过形象的描述:

  “其地下湿,筑城穴居,屋型似冢。开口向上,以梯出入”①。

  ①《魏书·勿吉传》

  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在绥滨福兴公社同仁大队发掘了一处勿
吉—靺鞨文化遗址,定名为同仁文化类型。同仁文化类型可分为早、晚二期。晚期出土的陶器
有直口罐,系夹砂黑灰陶质,直口方唇。斜直腹,腹下微收成平底,饰凸弦纹;侈口罐、夹砂
黄褐陶质,口沿处饰附加凸弦纹一道,形似双唇;肩、腹各附加两道不规则的凸弦纹,在颈部
和上腹有拍印文格纹,于陶胚未于前擦抹一遍,使其若隐若现。同仁文化类型与哈尔滨附近松
花江右岸黄家崴子墓葬和老山头遗址以及绥芬河流域的同时期遗址均属同一文化类型,被认为
隋唐之际的靺鞨遗存。同仁遗址还出土了铁器(削、锛、镰、带扣等)、铜器和许多猪下颚骨。
同仁晚期(上层)文化类型和黑龙江中游以北靺鞨文化遗存的重要性,因它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即在其以前有同仁下层文化类型(据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约当公元 530年左右)和蜿蜒河文化
类型属于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文化遗存;在其以后则有绥滨三号文化类型,属于近代五国部早期
女真人的文化遗存。

  勿吉或黑水靺鞨文化,即蜿蜒河—同仁类型文化可分三支:一支留居原地,演变为五国部
文化。即绥滨三号文化类型:一支南去,沿乌苏里江至绥芬河流域,后来的完颜部家族属此;
一支西来,今松花江中游右岸哈尔滨附近黄家崴子和老山头的同仁文化类型遗存,即是靺鞨族
安车骨部和完颜部所留。完颜为“蜿蜒”之音转,傍蜿蜒河以居的黑水鞨的一支,成集团的星
散各地以后即以河名“蜿蜒”(完颜)为姓氏。“蜿蜒”、“完颜”乃同音异写。“金之先,出
棘鞠氏”①。“黑水靺鞨后称女真,金源各族所从出也”②。故完颜部作为黑水靺鞨的一支,
是从蜿蜒河畔辗转游徙,迁移至阿什河之滨。

  二、蜿蜒河遗址

  蜿蜒河遗址位于绥滨县二九○农场五营营部东砖厂附近,遗址东临蜿蜒河。1974年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黑龙江省博物馆考古部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经过碳14测定,它距今1908
±100 年(西汉末东汉初),它是绥滨县蜿蜒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属挹类族物质文化遗存。其
特点是,陶器存在着明显颈部、喇叭口,并出现了铁器。是“早期铁器时代”,为“波尔采文
化”。与之相邻的四十连出土的陶器和以后的同仁文化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四十连南台地年
代和蜿蜒河大致相当,距今2000年左右,即我国历史上的汉代。这时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古代
居民称为挹娄人。它们应是肃慎人的后裔、勿吉、靺鞨人的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