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衣食住行
第二章 风俗
第一节 衣食住行
在衣、食、住、行方面,解放前广大劳动人民同地主资本家、官吏阶层是存在着天壤之别
的。解放后,工人、农民成了国家的主人,随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衣、
食、住、行也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服饰
1945年前,广大劳动人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生活艰难,大都穿戴褴褛,一衣数年,穿的
是质量低劣的粗布便服。男子到夏季穿长裤对襟短布衫(有的是将棉絮拿出后改制的),有部分
农民用三棱草编制成蓑衣用以防雨;脚穿自家做的布鞋,只有少数人穿类似农田鞋样的胶皮水
袜子;头戴尖顶草帽(一种用秫楷皮或麦楷编制的遮阴凉、防小雨的帽子);到了冬季,比较普
遍地是穿带大襟或对襟棉袄、抿挡棉裤、头戴四个帽耳的毡帽头 (左右帽耳大,前后小,吊上
狗皮用以取暖);脚穿牛皮或者马皮、猪皮(也有用碎布麻绳纳制的)缝制的靰鞡(一种前脸带褶,
两边耳子,跟部钉铁钉,配上勒子, 里边絮上乌拉草或梳理的玉米窝取暖)。也有穿自做的布
棉鞋。妇女一般的在夏季穿大襟的便服长、短衫,在吲司薅草时头上扎一普通布巾,以防蚊虫
咬,冬季因很少室外活动, 头部无防寒品;一年四季都穿自制的布鞋, 冬季有部分人穿草鞋
(用蒲草或玉米窝编的)。有少数人配戴手镯和耳环。妇女是否已婚的主要在发式上,末婚女子
脑后梳一条长辫扎头绳,已结婚的则将辫子挽成髻。特别是从伪满康德 9年(1942年)之后,实
行棉织品配给制,劳动人民的衣着更加破烂不堪,市场卖的大部分是更生布 (比现在的棉毯线
还要粗糙),再就是农民卖出荷粮时配售的日本产什色花洋布。 所以,当时有一段不论男女、
老少都穿花衣服。有的贫穷人家甚至成年人都衣不遮体,十七、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十几
岁的儿童还赤身裸体,披麻袋片。到冬委,白天只能靠火盆取暖,晚间盖草帘钻麦稭堆御寒。
地主、绅士和官宦等富裕人家的衣着,是冬有棉、夏有单,一年四季换着穿。布料质量也
是绫罗绸缎,样式除了便服以外,男的还有长袍马褂、皮袄、大氅等;冬季头戴配有珍贵毛皮
(狐狸皮、猪皮、水獭皮)的火车头式 (头前一块皮子。两边是长帽耳,拷起来成圆型,亦称三
圆帽子),冬季在外边劳动的穿牛皮轨靴或毡疙瘩, 在家的穿自做的棉鞋或毡鞋。伪满官吏,
多穿“协和服”(日本式上衣)马裤(大腿两侧带包的)头戴“战斗帽”;城镇官宦贵人家的妇女
(当时称她们是小姐、太太)的服饰更为华丽,在夏季她们多穿旗袍(有长、短袖之分),裙子,
短裤,过膝袜,皮鞋或绣花鞋。特别是已婚的中、青年妇女一般都擦脂抹粉涂 111红。烫长发,
戴金、银戒指和耳环。学校的学生穿特制的学生服装、帽子。青年学生和一般的伪职人员均不
准留长发(农民更不准),一律剃光头,扎腿绑。
解放后,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的衣着也不断的改善。解放初期,由于受军
队和公职人员服装的影响,青年农民和青年学生大多数都穿四个兜的“干部服”,中、老年人
仍着便服。广大劳动人民不仅是冬有棉夏有单,春秋还有秋衣、卫生衣和夹袄穿。到了冬季老
年人还有棉袍,中青年有棉夹克或制服式的棉大衣,较富裕的人家还有皮袄,女青年穿衣帽连
在一起的“棉猴”。做衣服的布料质量也一年比一年好,由平纹的粗、细布逐步被斜纹布、毕
叽、卡机布、花达呢和灯心绒所代替。男青年夏季一般都穿漂白布、府绸布衫;中、青年妇女
穿浅花布或细布做的衣服,冬季穿小花斜纹,哔叽布做的被袄。原来四个帽耳的毡帽头除极少
数老年人戴之外,中、青年男人(也有部分妇女)都戴三个帽耳尖顶皮帽,所用的毛皮由裁绒、
狗皮逐步向羊剪绒、狗皮、狐狸皮过渡。多数人还要戴绒、毛围脖。夏秋季戴蓝色、灰色或草
绿色夹帽或凉帽,尖顶草帽已不多见。冬季中、青年妇女除部分戴帽子之外,大多数戴方头巾
并逐渐改为长围脖,春、秋戴较薄的方头巾,有部分女青年则戴纱巾。穿的鞋也有很大变化,
冬季男人穿轨靴的已不多见而被棉胶鞋,大头鞋和部分棉皮鞋所代替,在春秋季大部中、青年
男子穿反毛皮鞋、球鞋,皮二棉鞋,夏季在农村多穿解放鞋(一种矮勒的夹胶皮鞋)、农田鞋,
塑料凉鞋,人造草鞋,在城镇多穿夹布鞋和各式凉鞋,农村广大妇女由于同男人一样参加劳动
很少穿自做的鞋而买鞋穿,和男人穿的鞋无大差别,只是颜色和式样不同罢了。这期间大多数
中、青年男人留分头,有少数人剪平头或剃光头;中、青年妇女剪短发或者梳两个短辫,城镇
中有部分已婚妇女烫发,均不涂脂抹粉,只擦一点香脂或雪花膏以保护皮肤,不戴首饰,生活
比较富裕的人戴手表。
到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人民的服饰无大变化,成年人多穿青、蓝、灰色制服 (即中山
装),青年男女都愿意穿军装或仿制军装,仿制警察服装,单、 棉军帽也风行一时,城镇青年
中还时行一段仿制的蓝花色棉警帽。
70年代后期至今,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群
众的服饰也有了明显的改变,人民群众的穿戴从布料的选用和衣着的款式上都可以显示出来。
衣料绝大多数是涤纶、绦卡、涤棉、毛涤、毛青等化纤品,棉线服装很少见;到了冬季广大城
乡男女青年比较普遍地是穿各种颜色的羽绒服、呢子大衣、皮夹克等,戴的帽子多数是麝鼠皮、
水、旱獭皮的小三圆式帽,大长毛(绒)线围脖。棉皮鞋,大头鞋比较普遍,棉胶鞋也只是在田
间作业时或者老年人冬季怕滑才穿,春秋两季的卫生衣已不多见而被各色毛衣、绒衣所代替。
夏季服装是五颜六色,千姿百态。制服除了中、老年人穿而外,大多数城乡男青年是穿西服,
衬衫已从白、蓝等一色过渡到条、格的,由条格又转化到各色小花。裤子则从制服裤到筒裤、
喇叭裤,又从喇叭裤发展到体型裤和萝葡裤。城镇青年春秋还有风衣。中、青年妇女到夏季穿
小西服、裙子或者连衣裙,有少数人穿旗袍;高跟皮鞋或各式凉鞋,除了部分老年男人剃光头
而外绝大多数人(包括中、小学生)剪短发(有少数人烫刘海儿)或两个短辫,中、青年多数是剪
稍长的发,女职工多数是烫发。发型有青年式、波浪式、荷叶式等。已有部分人涂脂抹粉擦口
红,少数富裕的戴金戒指。金耳环。各种墨镜在青年中普遍配戴。
老年人的服装,从款式和颜色方面都比校陈旧,西服只在老年职工中有极少数人穿,其余
仍穿青、蓝、灰色中山服或便服。
二、饮食
绥滨县盛产小麦、大豆、玉米、谷子和少部分水稻及马铃薯。解放前人们吃的主食主要是
玉米。平时将玉米磨成大楂子、小楂子和玉米面。将玉米面做成“大饼子”、“发糕”当作粮
食用。大楂子做成干饭或大查子粥。小楂子主要做粥。也有将玉米查泡制汤子面做成“汤子”
吃的。农忙时一日三餐,夏季锄草和割小麦时因为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在下午有带贴晌
饭的,冬季农闲时农村普遍吃两顿饭。小米和粘米很少,妇女生小孩时主食是小米稀饭辅以鸡
蛋和面汤。粘米面制品,豆包、粘糕、粘饼子只在春节时才吃到一些。年节时有少量的白面食
品(饺子、馒头、豆包、面条等)和大米(主要是产稻子村屯)。食用蔬菜春夏季主要是:春白菜、
菠菜、生菜、香菜、韭菜、葱、甘蓝(大头菜)、角瓜、黄瓜、茄子、豆角等,还采摘一部分野
菜主要有蒲公英、苣荬菜、四叶菜、车轱辘菜、山白菜、猫爪菜、蕨菜、蘑茹等,还有晾晒的
干角瓜条、茄子、豆角丝、土豆片等;秋冬两季主要是马铃薯、秋白菜、大萝卜和用白菜腌渍
的酸菜等。另外还有腌渍的咸菜和大酱(或闷酱)豆腐可作为缺少蔬菜时的补充。年节可吃到猪
肉。伪满洲国康德八年(1941年)之后,农民被逼卖出荷粮,这样卖粮之后,所剩口粮就很少了,
所以,有一大部分农户只好糠菜半年粮度日,年节吃点白面还得偷着吃,一旦被警察、特务、
伪官吏发现还要以经济犯论处。
解放后,由于实行土地改革和实现农业合作化,人民群众基本上得到了温饱,结束了糠菜
半年粮的岁月。虽然玉米制品还是主粮,但白面也不仅仅是年节的食品,平时家有客人或农忙
活重时也可吃到白面食品,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之后,农村也是首先留下种子、
马料、口粮,余粮卖给国家。农村口粮标准一般是平均每人每年200至300公斤,叫“够不够五
百六”,粗细粮搭配。城镇职工、居民按工种定量每月到粮食供应部门购买成品粮,品种有大
米、白面、玉米楂、玉米面和食用油,有时还从外地调剂来一部分小米、高梁米、小杂粮等。
此外每年按人供应一些做酱用的大豆和买豆腐用的豆腐票。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农
村、城镇居民口粮标准普遍降低。吃不饱只好实行“瓜菜代”,用玉米皮提取“淀粉”做“干
粮”。经过三年困难时期,1961年以后,由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城乡粮食供应恢复正常。
在肉食方面,农村每到春节基本上自家都杀猪,端午节、中秋节也有猪肉供应城镇职工、居民
由肉食部门按人按月或节日定量供应。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
性。由于不断扩大小麦、水稻播种面积和部分开放粮食市场之后,无论是农村和城镇粮食供应
不仅数量充足,而且食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在农村大米、白面已占主食的 50%以上,城
镇职工、居民也可以到议价粮店或者农民手中购买一部分大米白面以增加主食细粮比重。肉食
供应方面更为充足,在城镇除了食品部门年节限量供应(由县财政给予价格补贴)以外,在市场
上可以随时买到可心的生、熟猪肉;各乡镇的集市上随时都有猪肉出售。活鸡、白条鸡、鹅、
鲜鱼、鲜蛋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常年都可在集市买到。
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杀生鱼是食堂、饭店以及家庭在迎接贵客的餐桌上为上等菜肴。
三、房屋住宅
解放前,绥滨县除了极少数地主和城镇绅士有几幢砖瓦结构的平房之外,城镇农村绝大多
数住宅都是土木结构草苫盖的房屋。在农村地主、富农或比较富裕人家,都是独门独院,有正
房(一般是三、五、七间)由自家人住,厢房为长工住屋和碾磨房、仓房和马厩。少部分劳动人
民自家有房屋,多数劳动者租房住。一般是三间房两家对面屋住或者间半房两家对面炕住,还
有少数人租不起房只好占用地主一块地皮搭个马架子、压个地窨子借以防雨御寒免强存身。住
房的样式普遍是坐北朝南的起脊屋,土坯墙、泥叉墙或拉和辫墙,上下开的四扇窗户,多数人
家是用呈文纸糊刷上油以防被雨浇坏、少数富裕人家是底扇镶玻璃。用土坯搭炕和垒锅台。室
内冬季取暖多用泥制的火盆(贫困人还用此保存火种),有少数人家用土坯搭个烧杂草的火炉子。
1947年土改后,广大农民群众分到了住房,居住条件大大改善。一般地都独房独院。有两
间房一家住的,有三间房中间开门一家住的。只有少数人租房住。城镇职工大多数人住上了低
租金的公房或自建的房屋。房屋结构无大变化,只有少数公房是砖瓦结构。1964年恢复县制以
后,从富锦和外地调入的干部和职工,县政府和各系统又陆续在镇内修建了一部分住宅。有砖
木铁结构铁瓦盖的和土木结构苫草盖的,都是立式对开玻璃窗,砖砌锅台和炕。冬季室内取暖
多用砖炉子,后逐步以土暖气所代替。现在有少部分住宅由供热公司集中供热。科级干部住48
平方米的砖房,天棚地板一户一井,一般干部 4口人以下的(三代人家除外)是两家住48平方米
南北炕,中间用间壁墙隔开,四家用一木板井。也有住较小的土木结构草苫盖的房,用砖铺地。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城乡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80年代开始, 住房已从土木结构向
“半截砖”“一面砖”发展,富裕起来的农户盖起了完全砖木结构铁瓦盖或者水泥石棉瓦盖,
内部装修比较讲究的住宅,个别户盖起了楼房。城镇职工和农村干部统由政府盖房,按照住房
规定。分给职工干部。
四、代步工具
绥滨地处松花江、黑龙江夹角地带,偏僻、路途遥远,随着土地开发,人口增多。社会进
步,各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不同的代步工具。
狗爬犁 古代生活在这里的生女真人、赫哲族,在冬季大雪盖地时,用数条狗拉着雪撬,
做人的代步工具。
骑马 早在南北朝时,生活在这里的勿吉人就有能骑善射之称,以后的少数民族一年四季
也都以马做代步工具,骑马打仗、送信、狩猎等。此地设治后,官衙送信,走公文,富裕人家
走亲访友都要骑马。在60年代自行车未大量普及前,农村有急事外出要办,常常都要骑马。
马爬犁 绥滨一带冬季雪很大,各种车辆无法通行时,只能马拉雪撬(爬犁)做交通工具,
至今遇有大雪年人们还用这种爬犁做代步工具。
马车 马车历史较长,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样式的马车。古代这里用的车现无处可考。
到近代,清光绪二十四(1098年)高德才一家赶着马车来绥滨落户,民国初年一些拓荒地主携家
眷赶着马车来绥滨拓荒,马车就成了当时人们运输和代步的工具。民国时期主要使用4—6马拉
的大铁车。伪满洲时期主要使用花轮车,初期还有大铁车,后期出现了四轮大板车。1946年解
放后,大铁车彻底淘汰,多数用的花轮车和四轮大板车。1956年实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化时开
始使用充气两轮胶车。这种车除农田作业、运输外,也供人们串亲访友的代步工具。
汽车 民国 4年(1915年)美国人巴尔木来绥滨开办东益火犁公司时,乘坐一台吉普车,为
绥滨县最早的汽车。伪满洲国时,官衙有几辆敞蓬汽车、用于警备和军事行动。解放后,1950
年绥滨农场开始使用汽车运输。1955年建立二九○军垦农场,采用大量汽车。供运输货物和人
员。冬季松花江冰封后,富锦至绥滨有专门从事客运的汽车,开始为敞蓬汽车,后来改用小型
蓬车。1964年恢复县制后,设立了公路客运站。开通了直达鹤岗市、萝北县的客运班车。忠仁
乡、绥东镇所在地和沿路村屯也开办了客运业务。冬季封江后。有通富锦县、集贤县的季节性
客运班车。现在各乡、镇及沿路村、屯都开通了客运班车。冬季有直达佳木斯市的季节性长途
客运班车。1964年恢复绥滨县后,为县领导配备“戛斯六九”、“长江”专用小汽车。近年县
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检委和县多数委、办、局,部分企、事业以及边境乡镇都
配有小汽车,供公务人员公出使用。此外有少数富裕起来的私人家也购买了大型客车和小型出
租汽车从事客运。
胶轮拖拉机 50年代后期, 随着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村人民公社、 生产大队购置了大量
的“28”、 “热特”、“50”、“55” 等大型胶轮拖拉机。1983年后备村大多数农民普遍改
用“小四轮”和“手扶”拖拉机。这些机动车不仅用于田间作业,而且是人们串亲、访友、上
街赶集、办事的代步工具。
自行车 在伪满时期只有少数伪官吏和个别富裕人家有自行车。1945后随着土地改革农业
合作化。人民群众物质生活的提高,购置自行车的逐渐增多。各机关为职工购置公用自行车。
新婚青年都要买一台自行车作为新婚礼品。现用自行车型号主要有“永久”、“凤凰”、“飞
鸽”、“国防”、“金鹿”、“白山”、“孔雀”、“野马”、“五羊”等。城镇职工上班,
中学生上学,农民去田间,多数骑自行车。自行车成为当代人的主要代步工具。
摩托车 1964年恢复县制后,为便于工作,陆续为公安、司法、工商、外事等部门配备了
摩托车。1983年实行土地承包后,城镇、农村富裕户开始购置摩托车,成为新型的代步工具。
船 绥滨县濒临松花江、黑龙江,水路可谓方便。古代生活在这里的女真和赫哲等少数民
族。捕鱼、渡江使用自制的桦树皮船和小木船(花鞋船)。官府和军队使用较大的风船。清朝末
年绥滨一带的松、黑两江开始有烧木柈的轮船通行。伪满洲国时期,夏季有客轮通行富锦、佳
木斯、哈尔滨。60年代开始,内燃机客船逐渐代替了汽轮机客船,现在全为内燃机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