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时令节日

第三节 时令节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规定了一些需要庆祝和纪念的节日,也保留了一部分历史遗
留下来的传统节日。每逢这些日子,人民群众都要举行庆祝或纪念活动。

  一、国家规定的庆祝和纪念的节日

  元旦 公历1月1日为元旦,或者叫阳历年。这个节日国家机关、学校、部队和企事业单位
和职工群众比较重视,要悬挂国旗、彩灯,国家规定职工干部放假一天,节日期间有关部门要
举行各种文艺晚会进行庆祝活动,同时职工家中也要改善生活。电台、电视台延长播放时间,
增加文艺节目。但广大农民并不太重视这个节日。

  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国家规定“五·一”劳动节职工干部要放假一天。
工会组织和有关部门要组织报告会或举办文艺、体育活动,作为职工对自己节日的庆祝和纪念。

  国庆节 公历10月 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国家规定这一天为国庆节。政府机
关各部门要升国旗、挂灯,职工干部放假两天(10月1日、10月2日)。这一天全国上下都要举行
规模不同的纪念活动。电台、电视台在节日期间都延长播放时间,增加文艺节目,以示庆祝。

  此外,还有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5月 4日中国青年节,5月12日国际护士节、6月1日国
际儿童节、7月1日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8月 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9月10日中国教师
节。每逢这些节日有关部门都举行纪念活动。

  二、历史遗留的传统节日

  春节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也称过年(即旧历年)。春节是中国城市、农村“普天同
庆”的隆重传统节日。国家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部队等要悬挂国旗。张灯结彩,职工干
部放假 3天。远离家乡的亲人也要尽量赶回家团聚。无论职工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在节前都
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诸如:杀鸡、宰猪、推米磨面做年干粮、购买烟、酒、糖、茶、水果、
鞭炮、小佐料,还要买红纸、挂钱、年画、蜡烛(旧社会时还要请灶王、天地、财神)和祭祀品、
添置餐具、新服装、鞋袜等,迎接节日的到来。节日前夕的腊月三十日(小月是二十九日)早饭
后,家家户户贴年画、对联、春条、福字(旧俗还悬挂家谱)、挂灯笼,准备丰盛的晚餐。晚饭
后,合家围坐边吃水果、花生、瓜子,边看电视欣赏文艺节目。或者进行打扑克、搓麻将等娱
乐活动,并抽空包饺子,守岁。零点一到新的一年开始时 (通常称之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
年),各家院内红灯高照,鞭炮齐鸣(旧俗称接财神),屋内厨房煮饺子, 全家人围坐桌旁,晚
辈人给长辈人拜年,长辈人则给晚辈人压岁钱,大家吃饺子,表示祝贺新春。县里领导人要携
带好烟、好酒到发电厂、医院、电视台等单位慰问节日坚持生产和工作的职工干部。节日期间
还要探亲访友互致问候的习惯。特别是新婚夫妇还要带着四色礼品给岳父岳母拜新年。春节期
间,有些单位和乡(镇)、村还有组织秧歌队,一般是青年男女参加,其形式有踩高跷、跑旱船、
舞龙灯等,配以欢快的锣鼓和高亢的唢呐曲调,为城乡人民增添了节日欢乐。电台、电视台也
延长播放时间,为人民群众播放全国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和自办一些文艺节目,增加节日气氛。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这一天是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除了吃节日
美味佳肴之外,象征性食品是“元宵”(又称汤元)故称元宵节。晚间农村有扭秧歌、舞龙灯活
动(旧时民间还有撒路之举),县城要组织全县性秧歌大汇演。还要举办灯展和灯迷晚会等。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旧俗中人们认为这一天是龙台头的日子。意思是冬眠的龙这一天
复苏,要给人们治水。现在人们不相信旧俗。吃猪头肉。小男孩理发“剃龙头”等活动还在延
续。这一天预示着春天到了,农民群众应抓紧备耕工作。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据传说这一天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
原,因为受佞臣陷害,政治上不得志,报国无门,自投汩罗江殉难的日子。人们为了怀念他,
不使他尸体被鱼虾吃掉,往江里投掷大米等食品,经久演变成吃粽子就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
所以,端午节的典型食品是吃粽子和鸡、 鸭蛋。此外, 五月节还有早起到野外踏青“打露”
(用露水洗脸)的习惯。在太阳没出来之前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纷纷到野外踏青,用露水洗脸,
随后采集艾蒿,树枝回来插在屋檐上并系上色纸葫芦,儿童的脖颈、手腕、脚脖上还要系上五
色线,身上佩戴香荷包、小笤帚等。

  姑娘节 六月六,请姑娘,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在我国许多地区,农村的各家各户都要请
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这个风俗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兴起的。相传春秋战国时晋国
宰相孤偃勤理朝政,精明能干,上下敬重每逢六月六他过生Et时,总有许多人为他拜寿送礼。
这样捧来敬去,孤偃慢慢地骄傲起来,独断专行。他的亲家赵衰不满孤偃所作所为,曾当面规
劝,但竟被孤偃责骂羞辱不久因气而死。其子痛恨岳父不讲仁义,决心伺机为父报仇。有一年
他对爱妻泄漏借六月初六祝寿之机杀掉岳父的计划。妻子虽也痛恨自己的父亲狂妄自大,气死
亲家,但毕竟是父亲所生,难忘骨肉之情,就向娘家告了密。谁知六月初六,孤偃把女婿女儿
一起请到家中,非但没杀女婿,反而当面承认自己多年来的错误,并表示不记仇恨,两相和好。
女婿女儿慌忙叩头谢罪,并给孤偃拜寿贺喜。从此,孤偃真心改过,翁婿更为亲近。为了永记
教训,孤偃每年都在六月初六请回女儿、女婿团聚一番,加深感情。后来老百姓也都仿效这个
做法,在农历六月初六接回闺女,图个消仇解怨,免灾去难的吉利,相沿成习,流传至今。称
为“姑娘节”。

  中秋节 中秋节是一年之中三大传统节之一。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节。
因为八月十五正是秋高气爽季节,晚间月亮特别的明亮和圆,加之吃的月饼、西瓜等圆型,所
以人们称八月节为团圆节。除了白天吃美味佳肴以外,到了晚间明月当空之时。全家人在庭院
团聚边吃瓜果、月饼,边赏明月,谓之“圆月”,增加家庭的欢乐和睦气氛。旧俗还有在院设
案摆上月饼、瓜果“供月”之举,现在这种迷信活动逐渐减少。,但亲友之间在节日前仍以月
饼和水果礼品赠送老人,以求节日快乐和睦。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这一天虽然不算什么节日,但古人喝腊八粥的习惯却一
直延续至今。据传其含意是庆贺当年的农业丰收和来年有更好的收成。过了腊八就快过年了,
民谣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过年。”住娘家
的姑娘喝了腊八粥(用粘米和其他粮食熬成的粥)就该回婆家准备过年了。

  小年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民间相传这一天是祭灶之日。旧俗传灶王爷在这一天
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的工作”。晚间家家户户以麦芽糖(即灶糖)作供品祭灶祈求他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来安”(对联也是这样写,横批是“一家之主”),然后将灶王爷烧掉。
1945年解放以的后,虽不供灶爷。但民间仍保留过小年的习惯。这一天除了改善伙食之外,家
家户户都打扫室内外卫生,拆洗衣被,准备干干净净迎接春节。

  此外,还有清明(一般是在公历四月五日也有的年份是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农历七月十
五、十月初一是祭祀先人的日子(旧俗称鬼节),每到这几个日子人们总要为已逝的亲人上坟,
扫墓以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