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概述
一
在黑龙江自北向南,折而向东形状象“ L”的那个地方,古名也速,相传为肃慎氏居地,
而现在则是近20个民族,20多万人口聚居的萝北县。
萝北,西北是层峦叠嶂的小兴安岭,紧连鹤岗市、嘉荫县;东北濒临中苏界河黑龙江,国
境线长146.5公里;东南属于三江平原,与绥滨县、桦川县、汤原县毗邻,全县总面积6 784平
方公里。
萝北县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型,其特点是日照充足,降水适度,雨热同季,无霜期短。
春季干旱风大。夏季湿热多雨,日照甚长。秋季短暂而降温迅速。冬季漫长而严寒。
萝北资源,地下地上均很丰富。黄金蕴藏量较多,分布区域很广,已开采近百年而未呈下
降趋势。石墨,经科学探测,其地质储量位居亚洲之首。品位高,埋层浅,易于开采。此外,
还有煤、铁、镍、铜、铍、铀、石英石、白云母、石灰石、大理石、蛇纹岩、珍珠岩、泥炭等
矿种、矿点40多处,有的业已经营,有的尚待开发。
萝北山区,约占全县总面积的五分之二,生长着茂密的树木,森林覆被率 33.2%,林木中
有红松、冷杉、黄檗、水曲柳等珍贵树种和大量的柞、桦、杨、椴等,总蓄积量达 3 364万立
方米。国家大型森工企业鹤北林业局就设在本县境内。在高大乔木的林冠下,生长着多种名贵
中药材,有被誉为“关东三宝”之一的人参,有刺五加、党参、五味子等。其它山产品亦极丰
富。森林中野生动物众多,其珍奇者有曾充前清贡品,现为国宴佳肴的飞龙鸟,兽类有梅花鹿,
驼鹿(俗称“罕达犴”),黑熊、野猪、獐、狍、狐狸等数十种。
萝北水域宽阔,水产丰富。全县有可捕鱼水面10万亩,生长着数十种鱼类,其素负盛名者
有鳇、鲑(大马哈)鲟(七粒浮子)、鲤、鲫、鳜(鳌花)等,其中尤以鳇鱼冠绝群鳞。鳇之成鱼,
体长数米,重逾千斤,曾作为向清皇室进贡的珍品而誉满海内。在广阔的泡沼地带,栖息着被
省人民政府定为黑龙江省省鸟的天鹅和我国政府列为一级保护动物的丹顶鹤。此外,还有鹭、
白鹤、雁等许多珍禽,生息其间。
二
萝北先民肃慎氏,随历史演进而名称各异;汉名挹娄,南北朝名勿吉,隋唐名靺鞨。五代,
两宋及元、明名女真,清名满洲,民国以后称满族。满族的先祖“无市井城廓,逐水草而居,
以射猎为业”。(明,张天复:《皇舆考》)明末,后金太宗皇太极将境内各族编入旗籍,旗人
“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批旗人随福临,多尔衮定鼎中原,一去不返。其后,“从龙入关”
者“尽族西迁”,至乾隆时,仅存布延,都勒两个嘎山①。光绪年间,随着太平沟金矿的开发。
汉族,朝鲜族等各民族人民不断移入,人口渐增,民事日繁,又迫于帝俄咄咄逼人之势,清廷
乃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将黑龙江将军管辖四道之一的绥兰海道移于今兴东村,更名目兴东
兵备道。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兴东设直隶厅,以其地处托萝山之北,故以萝北名之。从此,
萝北之名,赫然出现于祖国版图,并沿用至今。萝北设治之后,已度过了艰难曲折的79年。清
末民初,官府大量放荒,招来辽吉垦民,在沿江及 3条内河的水草丰茂之处,建立村屯。民国
3年(1914年)全县已有 1千来户,近7千人口。太平沟黄金的诱惑,如磁引铁,使大批逐利谋生
之徒,从内地群集于各金沟。人员骤增,商贾云集,到民国10年(1921年)全县辖有 8个区,40
多个村、镇,人口增至18 462人。
民国16年(1927年)黑龙江省军政首脑在梧桐河下游兴建福丰稻田公司,招募 300多户朝鲜
人用“火力机”垦殖,种水稻 2万多亩。县知事程汝霖一面“课农劝商”②,一面带头躬耕,
在大马哈河、鸭蛋河、都鲁河沿岸, 取其水利,广植水稻,亩产达 1.5石(合270公斤)。当时
“地方安谧”,“日臻富庶”、③,颇有“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的江南景象。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萝北人民遭受苏军搔扰,大半远徙;紧接着又遭日本侵略军的占
领和松黑两江的洪水泛滥。人祸天灾,十室九空,住户只余900,人口不满5千。随着日伪残酷
统治的不断加强,境内日益萧条,原有的8个镇被合并为4个村,全县仅剩下20个居民点,仍处
于“三十里地对面炕,六十里地是邻居”的荒凉境地。
①布延(又书作卜颜)、都勒,即今蒲鸭河、都鲁河之异名。嘎山,通古斯语“屯落”之意。
该两嘎山,分设于两河下游、松花江北岸。
② ③均引自《程公九恩德政碑》,该碑系1931年10月立,现存兴东村。
日本投降之后,土匪一度猖獗,曾两次破坏新建立的县民主政府。1948年彻底肃清土匪,
胜利完成土地改革之后,于 7月建立萝北县民主政府,从此走上了复兴之路。建国伊始,中国
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政治部解放一团开赴本县,建立宝泉岭国营农场。接着,北京青年志愿垦
荒队在鸭蛋河畔建立农庄,又带动了大批城市青年奔赴萝北垦荒。继北京庄之后,天津庄,哈
尔滨庄,佳木斯农庄,河北庄等30多个集体农庄,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1958年解放军两个
预备师的官兵。不远万里,转业本县,建立两个大型机械化农场,人口猛增至10 792户、41 729
人。1972年鹤北林业局重新建设,加速了萝北林区的开发,到1976年底全县人口已增至178 873
人。
经历“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之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使萝北面貌焕然一新。1985年
已有3镇、8乡、88个村,12个县属采金点、林场、种畜场等单位,加上宝泉岭农场管理局各生
产队,鹤北林业局各林场,采金场等,全县居民点近 400个,人口超过20万。现在,萝北大地,
平原区的村屯,一望可见,即使行进在深山密林,也不难发现缕缕炊烟。“北大荒”已经成为
历史陈迹了。
三
萝北设治以来,多次遭受外侮。沙俄不时挑畔,但因萝北人民的顽强抵抗而未能得逞。民
国18年“中东路事件”发生,苏军在沿边一带“遮断交通,掳劫行人”,强占部分乡镇,派兵
深入内地。萝北军民奋起抵抗,终于化险为夷。
萝北人民富于革命斗争精神,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崔石泉(庸健)等人去朝鲜族聚居的福
丰稻田公司所在地之梧桐河东屯,创办松东模范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展了裴治云、金成
刚等第一批共产党员,建立了萝北县第一个共产党的地方组织——梧桐河支部,培养了马德山、
徐光海、裴敬天等一批抗联的优秀指挥员和金成刚、裴成春等干练的妇女中坚。这些先烈,为
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捐躯。他(她)们的鲜血,唤醒了广大群众的觉醒,日
本略者不得不承认:“在本县东南部警察力量薄弱的地方,有所共产党培养干部的模范学校,
其毕业生潜伏各地,埋头搞反满抗日活动,在萝北,汤原县境,已形成‘共产村’……“看不
出对日本人有什么好感”。(伪满大同学院编《萝北县事情》)。
“九·一八”事变后, 东北军马占山部之三旅五团进驻萝北, 团长刘斌及所属官兵均佩
“天良救国,誓死杀敌”之红袖标,抗击日本侵略军将近一年。萝北沦陷后,五团一部分下级
军官及士兵,激于民族大义,自动组织抗日义勇军,在森林川泽之间与敌周旋。县南平原的原
始森林里,就活跃着一支由五团排长刘振声领导的报字“中侠”的抗日义勇军( 1936年改编为
抗日联军 )。该部在大麻花林子(今莲花乡勤俭村)建立密营和被服厂,经常袭击日伪军和多次
粉碎敌人的进攻。“中侠”之名,誉满城乡。
从1936年起,抗联三军、六军的部分指战员就在县内北部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其领导人包
括赵尚志、李兆麟、冯仲云、戴鸿宾、祁致中等著名将领和李振远、蔡近葵、陈芳钧、马克正、
于保合(万内)等师、团级干部、抗联部队经常活动于梧桐河中上游老道沟、金满沟、太平沟等
地,多次歼灭驻该地的日伪军警及测量队,不时向孤站、兴东、延兴等地出击。一代杰出的抗
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将军,1942年春,在奇袭梧桐河金矿伪警察分驻所时,
慷慨就义,长眠于萝北大地。
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之后,萝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日伪余孽及国民党势
力展开了殊死斗争,富锦地委于1945年冬派刘玉到萝北任县委书记兼县长,先后两次被围,退
到境外。1946年6月鹤立中心县委任命老红军邵万财执掌萝北党政军大权,4个月之后,又遭国
民党挺进军及当地叛军的攻击,邵万财县长阵亡,项秀田、胡慧良等领导人被俘殉职,萝北县
民主政府再度倾覆。然而,乌云遮不住太阳,魑魅成不了大器。全县人民同仇敌忾,全力支援
三江人民自治军,终于1946年底彻底肃清了土匪,在经过土地改革之后,又一次建立了民主政
府,从此不断巩固和发展,直至今日。
萝北人民长期与苏联人民和睦相处。遗撼的是,苏方曾于1963年首开边畔,派遣武装部队
强行登上大江通岛,驱赶渔民,火焚渔房。全县人民威武不屈,据理力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保卫了祖国的领土。
四
建国以来,为了改变“北大荒”的旧貌,国家对开发萝北较为关注;全县人民为了创造美
好的新生活,进行忘我劳动。从1950年建立宝泉岭农场开始,中经北京等城市青年和山东等省
移民的大力开垦,到1957年耕地面积已达土地改革结束时的 4.4倍。解放军两个预备师集体转
业到萝北之后,开垦荒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6S年县场分治前,累计开荒 1 623 672
亩,耕地面积共 1 486 565亩,超过1957年20倍以上。新垦荒地,土质肥沃,宜于种植大豆、
小麦、玉米、薯类,水源充足之处,尤适于种植水稻。县场分治之后,耕地相对缩小,但农业
仍有较大发展。1985年末,全县播种347 165亩,粮豆薯总产4 427.1万公斤。作物单位面积产
量较高:小麦亩产248斤,比解放初期的133斤增长86.4%,水稻亩产549斤,为解放初期 400斤
的137%。农业总产值达3 919万元,为1949年298万元的13.1倍。
萝北县土地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1956年建立拖拉机垦荒站,此后,国家逐年投入大
量大中型机械,社队亦不时添置农用机具,到1980年全县86个生产大队拥有各种大中型农机具
2 114台(件),播种、中耕等机械化程度在80%以上,非田间作业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实行生
产责任制之后,农民积极购置小型拖拉机及与之相适应的农具。1985年底,全县已有大中小型
拖拉机1 235台,整地、播种、中耕、收获等机械作业程度达到76%。
丰富的自然资源给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山区人民每年春季几乎全家出动,上山采
集蕨菜,出口日本,年平均外销 200吨。木耳已从采集发展到人工栽培,形成大宗产品,1985
年人工木耳段达 160万段,总产15万公斤以上。水产品中以鳇鱼最为重要。1960年捕获一条大
鳇鱼,重 1 050公斤。鳇鱼卵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萝北县是黑龙江省出口鳇鱼子的重要产区。
远销西欧、北美,年出口达3 000公斤。
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是萝北人民的又一宝贵财富。自1957年开始小面积抚育伐,到1985
年累计出材88.6万立方米,平均年出材3万立方米以上,更新造林2.2万公顷,唯保存率低,成
林仅四分之一。
萝北的工业生产发展较快。1985年总产值2 9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2.5%,为1949年
26万元的111.7倍。全县已有工业企业52家,为1949年3家的17倍。萝北县是黑龙江省黄金产区
之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采金,逐年兴盛,产量达125.46公斤。储量最大的石墨
矿,已与省矿产品开发公司和香港信谊公司达成合资经营协议,正在兴建,投产后每年可新增
产值650万元。白酒、糖果等产品,每年各在300吨以上,销往省内外。
交通,以横贯东西的哈萝公路为主干,通往鹤岗、绥滨、嘉荫等市县及宝泉岭农场管理局、
鹤北林业局等单位的总长度达591.5公里,客货车辆,不绝于途。铁路线长 23.5公里,从鹤北
经宝泉岭通向鹤岗。水运日趋没落。现仅黑龙江中有非营业性的机动船一只,专供外事使用。
1985年末全县邮路总长415公里,通往绝大部分村屯。1985年全县商业机构1 112个,从业人员
4 914人,社会商品零售额达4 799.9万元,超过1949年51.4万元的92倍以上。
萝北,文化建设已一改昔日旧貌,教育事业经过建国后36年的发展,1985年已有普通中学
14所,在校学生4 100人;小学82所,在校学生9 800人,无论读小学或中学,均可就近入学,
比起解放初期“读高小进县城,升初中到富锦”的艰难情景,真不可同日而语。
科技工作,成绩显著,红松直播更新,丘垤造林法两项科研成果,经国家林业科学院鉴定,
已予承认,并推广应用。1984年x系列行星摆线针轮减速机等18 项科研成果.获经济效益220万
元。
人民文化生活较为丰富,全县有文化馆、站10个,电影院2个,电影放映队60个,图书馆1
个。各乡镇大都建有广播放大站,转播中央、省、县节目, 50%以上农户安有小喇叭。县城设
有电视差转台,覆盖半径35公里,可直接转播中央及省台的电视节目。
全县有医院11所,床位167个,医护人员281人,为1949年医院数的11倍,医护人员则超过
1949年15.7倍。各村皆有医疗点,共有乡村医生 133人,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已获较大改变。
体育比赛,成绩斐然,尤以青少年滑雪为最。1985年全国少年高山滑雪比赛,获少女短线
路回转第一名、少男个人全能第二名。在省少年滑雪比赛中,获3 项第一名。少年女子篮球亦
数度居合江地区比赛之首位。
五
萝北的经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根据现有的条件,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还会
有飞速的发展。
第一,地域辽阔,有山有水有平原,可以利用的天然资源,得天独厚。黄金开采,历久不
衰。储量居亚洲第一的石墨矿全面开发之后,将使萝北经济起飞。全县尚有57.9万亩土质肥沃
的荒地可供开垦,有17.1万亩水面,是发展养殖业的天然场所。
第二,良好的地理位置,独具开放搞活的优势。南邻工业城市佳木斯,西接煤城鹤岗,公
路四通八达,利于加强横向联系,建立繁荣的商品市场。县东与苏联仅隔一江,引进外来资金、
技术和商品,出口本地商品,均较便利。随着与苏联关系的改善,平等互利的经济往来,必将
促进萝北经济的更大发展。
第三,现有的经济实力,为进一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农业已基本实现了
机械化。粮食年总产量已超过1亿斤,现亩产仅250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还很大。工业
已具有采掘,机械、木材、轻化、食品等多种门类,有的产品销售于国外。近年乡镇工业的发
展,方兴未艾,是一支不可低估的潜在力量。
第四,萝北人民勤劳勇敢,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革命战争年代。萝北人民进行了艰苦
卓绝,百折不挠的斗争。建国后,最可爱的解放军、志愿军的转业官兵,朝气蓬勃的城市知识
青年,任劳任怨的农村移民,不断从全国各地进入县内,构成了一支开拓边疆的大军。这批建
设者与当地居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必将为振兴萝北,做出新的贡献。
发展萝北经济仍有诸多不利因素,如地处极边,环境闭塞,经济信息传递缓慢,企业对市
场信息的反馈能力较弱。开发较晚,生产力水平不高,资金不足。尤为突出的是作为第一生产
力的科学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县内考入大学的毕业生、研究生,多数未能返回;统一分配到县
的大学生,不少人被外地的优越条件所吸引而离去。迄今,虽有一支 554人的科技队伍,但拔
尖人才却寥若晨星。
然而,我们确信,只要认真贯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
发奋图强,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就一定能使萝北如彩凤凌空,展翅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