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县城乡镇第一节 县城 自前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建立萝北直隶厅开始,迄今77年,县治几经易地,直到1954
年最后定治于凤翔( 凤翔为县,镇两级人民政府所在地。为便于区别,凤翔专指城区;凤翔镇
专指辖村屯之乡镇)。
凤翔,位于北纬47°36′,东经130°49′,东距黑龙江岸20公里,西距哈尔滨市526公里,
北枕托萝山,鸭蛋河流经街北。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居民5 808户,22 080人,其中汉族占
95%以上,其余有朝鲜族、满族、回族等10多个民族。
解放前,凤翔远离内地,交通闭塞,中经日本侵略者13年的殖民统治,经济萧条,文化落
后,名为县城,实如村屯。解放前仅有几家生产木制家具,铁制器皿和榨油、磨面等手工业作
坊。解放后逐年兴办了一些地方国营的小型工厂,如油米厂、印刷厂、被服厂、酱菜(酒)厂、
食品厂、农机修配厂、木材加工厂、农具厂、发电厂、建材厂和宝泉岭农管局的造纸厂等。中
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具厂以生产的减速机打入国内市场而更名为
减速机厂。农机修配厂引进技术,能制造稻麦收割机并畅销省内外,亦改名为农机修造厂。一
些新建工厂不断建成投产,计有乳制品厂、饮料厂、纸箱板厂、木制品厂、纤维板厂、大理石
厂等。总计达58家。此外,个体工业户(主要生产家具、汽车零件及汽车修配)逐年增多,己达
52户。1985年城区工业总产值1 810.8万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87.6%。
商业有第一百货商店、北方商场、农贸市场、民族商店、宝局商店,第一副食品商店、萝
北饭店、迎宾饭店、五金商店、医药商店、水产商店、粮店、理发室、浴室等,商品多样,市
场繁荣。近几年个体商店增加很快,大街小巷,小卖店颇多,入夏之后,店前路旁,小摊床随
处可见。1985年国营、集体、个体商店(不含临时摊床) 共达1 071家。
哈(尔滨)萝(北)公路自西向东横穿城区,每天发往鹤岗市、绥滨县、各农场、鹤北林业局
及各乡镇的客车70次,货运机动车辆不绝于途。
学校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朝鲜族中学、林业子弟中学各1所,普通中学2所,完全小学
4所,幼儿园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广播电视大学文科教学班3 个,技工学校1所。教育事业
比较发达。文化、体育设施,有图书馆、文化馆、电影院、工人俱乐部、广播站、电视差转台、
体育场等。医疗卫生设施有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兽医站等,还有
个体中医、牙医等诊所多处。
凤翔的街道经过近几年的展拓和修整,有了较大的改观。拆除了违章建筑物,缩小了任意
扩大的菜园,拓宽了狭窄的街道,打通了被堵塞的胡同。主街为西起宝局大修厂,东迄县生产
资料公司的凤翔大街,中共萝北县委、县人民政府等党政机关,一些企事业单位,大多数商店
和服务行业门市部,均集中于此街。街道宽阔,旧房多已拆除,新楼逐年增多,最繁华处为与
南北走向的友谊路交汇处,街北路东为邮电大楼营业厅,路西为第一百货商店之大楼。街南路
西为北方商场大楼,路东为蔬菜商店,场店之间为高大宽阔,晴雨营业的农贸市场。与凤翔大
街平行的主要街道有迎宾街,建设街和南二道街。这些街道即平且直;两侧新建了不少楼房。
凤翔镇辖街道办事处1,居民委员会19,村5。全镇(含城区)8 238户,28 481人,耕地13 216
亩,年产粮豆总量150万公斤以上。
萝北县县治变迁表
表1—10
1985年乡镇基本情况表
表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