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

第二节 乡镇




  全县3镇8乡88村。各乡镇建立时间有先后,自然条件有差异,但经济建设都有较大的发展,
人民生活无冻馁之忧。各乡镇大都有农机修配厂、供销社、邮电所、银行、招待所、食堂以及
中学、小学、卫生院、广播站等。

  一、凤翔镇(详见本章第一节及附表)

  二、鹤北镇

  位于县城正西鹤北火车站附近,1981年 2月建立。该镇北傍小兴安岭,西临梧桐河,东南
为大平原。该镇在民国时名关门咀子,系采金者及商贾旅人经西线进出各金沟的必经之地,今
日交通极其便利,每天有与双鸭山对开的火车一对。汽车运输北去有通往奋斗乡、环山乡及各
林场的晴雨公路,南去 2公里与哈萝公路相连。气候,常年多西北风,年平均气温1℃左右,1
月份平均气温-21℃,7月份平均气温 21℃,无霜期100~120天,年降雨量550毫米。镇区面积
0.4平方公里,(不包括鹤北林业局机关及直属企事业单位、家属住宅区)。常住人口251户,846
人(包括鹤北、宝泉岭两个火车站)。镇区建设刚刚起步,已建成项目有镇人民政府办公楼、鹤
北粮库、县林业局贮木场、运输联运站等。

  三、名山镇

  位于县城之东、哈萝公路之北、黑龙江之南,与苏联阿穆尔捷特隔江相望.其余3面,布满
名山农场的生产队。镇辖之山江村、山河村、山海村如一块飞地,在镇西南10公里处之莲花泡
畔,居于共青农场与名山农场的生产队之中。

  镇辖区内除中苏界河黑龙江流经该镇 6公里外,别无河流。镇西有一孤峰雄峙江岸,相对
高度63.8米,称之目名山,日本侵略者曾误认为托萝山。除此一山,余均为平原,地貌属平原
阶地。土壤为黑土、草甸土等,有部分沙丘地,土质肥沃,宜于种植业。小区气侯受黑龙江影
响,冬季冷于凤翔。

  名山建屯,约始于民国10年(1921年),当时称小山。民国11年 6月绘制的《黑龙江萝北县
区域图》,在小山屯有“会哨地点”之标志。1929年始称名山.伪满为8保之一,后隶于萝北村。
新中国建立之后,初属萝北区,后划为乡、(公社),曾一度划归农场代管。由于名山特殊的地
理位置,1982年中苏会晤厅由肇兴移于该镇,1984年12月升格为镇。

  农业生产发展很快,机械化程度较高,人均收入 644元。山江村为县内第一个被授予省级
文明村称号的单位。工副业亦有较大的发展。江中鱼产丰富,渔民捕获的重逾 1 000公斤的大
鳇鱼,就捕自名山江段。交通便利,水路可上溯黑河,下达同江以远;公路客运,每日有10多
次客车往返其间。镇区建设,有1982年完工的中苏会晤厅,有新建 450平方米的船站及镇政府
办公楼等。此外,沿江永久性堤防业已竣工,堤上有宽阔的水泥块路面,两旁植有花木,宛如
沿江公园。镇东北名山岛为县内外各界人士慕名前往之游览胜地。每逢盛夏,游人不绝。登上
名山之颠,远眺苏联,近瞰镇区,更为游人所神往。

  四、肇兴乡

  位于哈萝公路终点,在县城之东。北部与东部濒临黑龙江,南连江滨农场,西接名山农场
14队,地貌属沿江阶地。境内无山,有一条西起上街基村,东止大江通岛的旱河。黑龙江流经
乡境25公里,江内属于中国岛屿 9个:莲花岛、头道通岛、二道通岛、三道通岛、东兴岛、史
魔症岛、孤岛、小亮子岛、大江通岛。境内气候与名山镇相似。

  在兴东兵备道建立之前,兆兴已建屯,因为与俄国三马勒(白拉戈斯洛维)相望,南距富锦
较近,中外商贾常互市于其地,故买卖兴隆。清末民初,放荒招垦,人口渐增。又因其地处边
境,故于民国 3年(1914年),在该地建立第三卡伦,后成为第三区区治所在地。东北沦陷后,
兆兴成为伪县公署所在地,当时城周炮楼林立,城内军警密布,还以伪县公署至城外东北沿江
的刘家屯为半径,由东向南转西划一半园,包括杨家、孙家、下街基今东兴村等屯在内,沿半
园掘有既宽且深的战壕,俨如一座大集中营。新中国成立前后,萝北县人民政府先后两度设于
肇兴。1953年设建兴村(乡级),1956年为肇兴乡,1958年为第十作业区,1963年为肇兴人民公
社,1984年为肇兴乡。

  今日肇兴乡政府所在地,集5村于一街,这5村是:群力村、建兴村、踊跃村、永兴村、龙
江村。此外尚有 8个村分布于乡之东西两翼。各村土地平坦、连片,有利于机械耕种,现已基
本实现了机械化。土质肥沃,排水性能良好,宜于作物生长。肇兴农民,积有丰富的种植经验,
故作物单产量高,总产量稳,是县内粮食的主要产区。1985年粮豆总产超过 1 000万公斤,占
县属总产量的27.5%,居各乡镇之首位。人均收入达750元。江里水产丰富,尤以鳇、鲑、鲟、
鲫、鳜等鱼最为珍贵。渔业生产在全县占有重要地位,鱼子加工出口,每年可换回大量外汇。
沿江有水产局、集体、个体打鱼点12处。解放前,黑龙江水不时泛滥成灾。解放后,党和人民
政府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防止水土流失,从1958年起,在沿江修筑堤防,现已全部完成,
江堤坚固,树木苍郁,不仅发挥了防洪效益,而且每到夏季,引来大批县内外的游客。群众文
化生活亦颇丰富,中苏会晤地址迁往名山之后,改会晤厅为文化站,开展多种文娱活动;电影
院每天正常放映,此为与镇中特有的文化活动。交通比较方便,汽车客运站每天发往县城、鹤
岗市班车、双船站不时接待通往佳木斯、黑河的旅客。

  五、太平沟乡

  位于县城北部深山区,乡治东濒黑龙江,其余 3面环山。乡辖区域,北枕嘉荫河,南连延
军农场,西南与凤翔镇相接,西与鹤北林业局辖区为邻。境内除南部之兴东、十里河、石虎沟
等村处于平原地带外,其余全在山区和半山区。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仅 0.5℃,无霜
期100~110天。

  太平沟是清朝末期漠河金矿局观音山金厂所在地,因此市井日盛,号称十里长街。1900年
被沙俄强占,直到1906年才以重金“赎回”。民国 2年(1913年)都鲁河金矿与观音山金矿合并,
改称观都金矿,仍设厂于太平沟。民国10年(1921年)太平沟为第七区政府所在地。民国18年改
称太平镇。东北沦陷后,太平沟受伪三江省实业厅“委管”,金矿局局长除主管黄金生产外,
还握有指挥军警,掌管民政等地方行政权力,成为萝北的一个“特区”。大约在1935年,伪金
矿局长向民众征捐,在大街中心修建一座金碧辉煌的牌坊,上书“近悦远来”、“怀德畏威”,
以显示该地的文明发达和加强对人民的精神统治。1939年日伪施行街村制,将采金工人大批迁
往内地,取消“委管”,改太平沟为富源村。从此,该村逐渐衰落。光复初期,辖于镇东区,
1953年属兴东村,1956年属兴东乡,1958年属第一作业区,1960年属县林业局,1965年属兴东
乡,1966年成为太平沟公社,1984年改为太平沟乡。

  乡辖区大部分在山区,可耕地较少,实际播种面积居于全县之末,不利于发展农业,但其
它资源比较丰富,林工副渔,大有作为,采集山产品,如木耳、猴头、蘑菇、蕨菜、中药材以
及采金、 捕鱼、养蜂、种植人参、黄芪等,已成为村民的重要收入。 新河口村是全县著名的
“药材村”。乡所在地街北有鹤北林业局贮木场,街南有萝北县太平沟林场及驻军,临江有船
站,人群熙攘,不失为山中闹市。萝(北)嘉(荫)公路,纵贯全乡,晴雨通车 。5~10月,黑龙
江通行轮船,交通较为方便。

  六、团结乡

  位于县城之南,东接莲花乡,南连苇场乡,西部、北部与共青农场生产队相邻,地貌平原,
海拔高度在100米以下,无山无河,多沼泽地,年平均气温高于县平均值,约2℃左右。土壤多
为草甸土、沼泽土。

  早在 1 000多年以前,团结地面就有黑水靺鞨人生息其间。1983年在社办砖厂附近发现古
墓,经专家鉴定为隋末唐初之遗存。今日团结乡治,始建于1943年,系伪满时强迫桦川移民所
建,初名一心屯,因其在伪县治之南,民间习称南段。建国前辖于风翔镇,1953年改为村 (乡
级 ),定名民主。1956年建乡,命名团结。1958年名第六作业区。1963年改为团结公社。1984
年为团结乡。

  解放前,境内耕地较少,作物易涝,产量甚低。新中国建立之后,经过逐年开垦,改洼治
涝,农业生产发展很快,耕地面积居全县第二位.已建成8条排水渠,基本上消除了内涝,田间
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 75%,是小麦、大豆的主要产区之一,粮食总产量名列全县第三。境内有
公路直达县城并延伸至各村。乡办企业的经济效益较好。

  七、奋斗乡

  位于县城西北,东界环山乡,南临共青农场与宝泉岭农场,西、北均为鹤北林业局施业区。
地貌属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之山前漫岗,都鲁河自北向南流经全乡,地势北高南低,山地面积
占三分之一以上。气候具有小区特征,无霜期仅100 天左右。

  奋斗乡的前身是萝北县小三线。①1971年 9月正式成立公社,1984年改为乡。乡属之村,
除金山村、双河村等在平原地区外,其余均在山区,土地瘠薄,水土流失严重,作物产量甚低,
农民“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粮食生产开始达到自给有余。
1981年双山大队在全县第一个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包产到户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在
全乡推广,粮食产量大为提高,结束了吃返销粮的历史。山区资源较多,农民多从事采金、人
工培植木耳、采集蕨菜及中药材等副业,收入可观。乡办企业之木材加工厂,其产品远销鞍山,
年盈利数10万元。奋斗乡已从一个贫穷的山区发展为比较富裕的乡村。

  ①小三线:三线,指国家的战略后方。1969年在“要准备打仗”的口号下建立本县在战争
情况下之后撤基地,冠之以“小”乃区别于国家之“大”。

  八、环山乡

  位于县城西北,东隔鸭蛋河与延军农场为邻,南面连接凤翔镇与共青农场,西邻奋斗乡,
北为鹤北林业局伟东林场。全乡地处山区,北有佐武山、双子山、尖山等,山势险峻。东、西
属浅山区,南为山前漫岗,地势西高东低,有南北走向的大洼地,洼内多季节性小河,流入鸭
蛋河。无霜期约110天左右。

  环山乡系1975年从奋斗公社划出而新成立的公社,初名尖山,因与宝清县尖山公社同名,
故于1981年 4月以其环乡皆山而改名环山。1984年改为环山乡。该乡山多地少,不利于发展农
业。境内矿藏丰富,石墨的蕴藏为亚洲第一;还有优质的石英矿、大理石等。为开采石墨,省、
县已与香港联合经营。投产后将成为县内第一大企业。山区土特产品较多,盛产木耳、猴头、
蕨菜、药材、蜂蜜等,尤以木耳为大宗,被誉为木耳之乡。

  九、苇场乡

  位于县城最南端,南距松花江岸20公里与桦川相望,西南与汤原县境之梧桐河农场接壤,
西连宝泉岭农场,北接共青农场、团结乡、莲花乡,东临军川农场、普阳农场。地貌属低平原,
海拔高在100米以下,多沼泽。都鲁河自北向南流经乡境注入松花江。年平均气温2℃,无霜期
约为130天。

  1975年 9月从团结公社划出部分生产大队,正式成立苇场公社。命名苇场,系因境内有大
面积芦苇塘,此前该地建有冬季割苇之临时工棚名曰苇场之故。1984年改公社为乡。乡辖区内,
地势低洼,易受涝灾。公社建立之后,为改洼治涝,逐年修渠筑坝,内涝有所减轻。为达到根
治目的,1982年县政府与宝泉岭农场管理局联合治理都鲁河水患,到1985年已筑完永久性堤防
4公里,保护耕地3万亩。境内土质肥沃,小麦、大豆产量较高,农民颇富裕。有晴雨通车的公
路经团结乡通往县城。

  十、莲花乡

  莲花乡在县城东南,西连团结乡,北接名山农场,东、南均为军川农场之生产队。全乡处
于低平原地带,水泡子、沼泽地较多,解放初期。水泡内水深1~2米,生长着许多野生荷,荷
花盛开时十分壮观。高于水泡、沼泽的地面,为原始森林所覆盖,曾是抗联六军五师密营和被
服厂所在地。这些原始森林,已被大面积垦荒和遭“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而林相残破。

  莲花乡筹建于1977年。1979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公社,因其四周有大小莲
花泡而命名莲花。境内土壤肥沃,但较低洼,十年九涝,农作物产量不稳定。1983年以后,利
用井灌种水稻及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粮食产量趋于稳定。近年已开始利用天然水泽养鱼。
交通有公路通往县城。

  十一、东明朝鲜族乡

  1984年 5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凤翔镇、团结乡所属之朝鲜族聚居的村屯划出,
正式成立东明朝鲜族乡。东明原是凤翔镇建屯最早的朝鲜族村,故以之名乡,乡属各村,大都
在凤翔东南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鸭蛋河、都鲁河的充足水源。朝鲜族农民具有种植水
稻的丰富经验,故农作物绝大多数为水稻,虽耕地面积在各乡镇间居于第四位,而粮食总产量
却名列第二,是水稻的主要产区,又因其地近县城,村民参加农副产品贸易十分活跃。全乡人
均年收入910.1元,高于全县各乡镇人均收入的47%,为全县之冠。

   1985年乡镇村街名称表
  表1—12



  续表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