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乡镇名考述

第二节 乡镇名考述




  本节考述范围,包括历史上曾是乡镇的几个村。现以建置先后为序,考述如下:

  一、太平沟

  太平沟,清末民间称四道沟,官方文件书为“第四之山洼”。正式称太平沟,始见于1910
年(宣统二年)所绘之《兴东道总图》,该图标有两个太平沟,一在今太平沟乡治处,为观音山
金厂所在地;一在今中兴沟上游与德胜沟上游之间,是一个采金点,以后这一采金点又从图上
消失。太平沟因何得名?据当地老人讲,当年去该地的采金者均为外地人,他们背井离乡,出
外谋生,渴望太太平平,挣得金钱,然后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于是,把自己劳动的处所即四
道沟( 以滚突岭北麓之山沟为一道沟,再向北走,中经各沟,均以数序命名。至太平沟恰为第
四,故名 )称作太平沟。日伪统治时期,曾一度改称富源村,意为当地蕴藏大量黄金,是致富
的源泉。其实,穷根(日伪的压迫剥削)不拔,何来富源。

  二、肇 兴

  清末、民国、伪满均书为兆兴,光复后改为肇兴。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些人从自我书写方
便起见,“兆、召、肇”任意使用。1981年出版的《黑龙江省萝北县地名录》恢复肇兴本名,
从此混用现象日渐减少。肇兴曾有两个异名。民国3年(1914 年)在该地建立第三卡伦,故又被
称作三卡。日伪时期,该地为伪萝北县治 8年;街村制时,又划为萝北村。新中国成立前后,
萝北县人民政府驻肇兴近9年,城区被划为萝北区。因此,肇兴曾被直呼为萝北或老萝北。

  三、尚 志

  尚志村,初名孙家地方,最早见于《兴东道总图》,后曾易名孙家窝堡,又因孙家以船为
行人摆渡越梧桐河,故又名船房子、孙船口。民国18年实行乡镇制时,改原第六区政府所在地
孙船口为梧桐镇。因该地濒临梧桐河而以河为名。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在1942
年 2月袭击梧桐河金矿(在今鹤北林业局先进林场)伪警察分驻所时,不幸负伤被俘,壮烈就义,
光复后,鹤立县民主政府决定,把赵尚志殉难地之最近村屯——梧桐河屯改名尚志屯,使民族
英雄赵尚志的英名,永留人间。

  四、兴 东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决定,移绥兰海道(驻绥化)于黑龙江岸。因其辖区在小兴安
岭以东,故更名为兴东兵备道。1908年修建道署于今兴东村,1909年衙署落成。1982年合江文
物普查队去该地调查,遗址周长近 1 000米,呈方形,围墙、建筑已毁坏,仅护墙沟隐约可见。
根据当时规划,兴东城区较大,自江岸向西618丈,建9条大街,自北向南建10条大街,构成棋
盘格状。清政府未能建成即被推翻。民国以后,县公署拟按原规划实施,仍因故未果。因此,
民间有“兴东19条大街找不到店住”的笑话。伪康德 6年(1939年)并延兴、兴东二保为一村,
更名镇东村,意为“镇住江东的俄国人”,村治设兴东。但民间仍称镇东为兴东,直到1956年
该地成立乡政府,才正式恢复兴东名称。此后,兴东曾是预一师农场一分场,第一作业区、兴
东乡等单位驻地,1966年乡政府移太平沟,乃降为村。

  五、凤 翔

  民国初年,辽宁垦户陶质彬建屯于今凤翔镇西南,以本人姓名作屯名。民国 3年(1914年)
《黑龙江省分县详图》标有陶质彬屯。因该屯距鸭蛋河较近,故民国11年所绘《萝北县区域图》
又改称鸭蛋河屯。民国18年撤区改镇时,因西有梧桐镇,乃取《庄子·秋水》“鹓雏(即凤凰)
发于南海而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止”之意,改鸭蛋河区为凤凰镇,与之对应。1939年并村时,
改为凤翔村,因何改“凰”为“翔”,尚未查到文字资料。民间有两种说法:一为“凰”与天
皇之“皇”同音,犯讳;一为取“丹凤朝阳”之意,阳指日本帝国,朝指绕日飞翔,象征“满
洲国”从属于日本。1953年,为纪念牺牲于凤翔的萝北县民主政府第二任县长邵万财,改名万
财村。1956年又恢复了群众叫惯的名称——凤翔。

  六、七马架

  位于凤翔镇北约15公里的群山之中,民国17年夏,辽宁逃荒农民李风林、宋殿双等 7户人
家在该地各盖一个窝棚(俗名马架子)栖身,因而得名。30年代初,该地是汤原游击队的活动据
点,中共汤原县委曾在该地集训干部,以李凤林为书记的中共鸭蛋河区委就设在屯内。1934年
2 月游击队从该屯出发,成功地巧袭凤凰镇伪自卫团之后,部分居民随游击队去汤原,部分居
民被迫迁到山外,村庄被毁。1957年二十里河林场在该地建立苗圃,后迁至山南,仍称七马架,
将原址改称老七马架。1973年改为县林业局七马架青年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