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构造

第四节 构造




  所处大地构造部位为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之鹤岗隆起,东南部则属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
三江坳陷带的一部分。初步划分出华夏系或华夏式、南北向构造、东西向构造及新华夏系构造。

  华夏系或华夏式构造体系是境内发生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构造体系。其特点是以北东向
展布的大型复式褶皱为主,断裂构造的展布方向一般呈北东45度左右,部分构造形迹由于受后
期南北向构造的影响。角度稍偏北,呈30~40度方向展布。华夏系褶皱在境内主要有:中心沟
复背斜;593.1高地复背斜;七马架复背斜。华夏断裂在境内主要有:230高地断裂;桦泡断裂;
333高地断裂;367高地至四方山菜地断裂;岩花山断裂。

  南北向构造是本县境内分布广泛,发育较早,具多期活动特点的构造体系。其以断裂为主,
褶皱次之。早期南北向构造多形成一些南北向断裂盆地,盆地内接受了中生代的陆源碎屑及火
山岩系的沉积。南北向构造断裂在境内主要有:东梧桐河断裂;都鲁河断裂;石灰窑南北向断
裂;地道山南北向断裂。南北向构造褶皱在境内主要表现仅尖山子复背斜。

  东西向构造。主要由一些较大的挤压破碎带和压扭性断裂组成。其发生时代较早,延续时
间较长,至中生代仍有继承性活动。对早期的华夏系及南北向构造体系具破坏作用。东西向构
造形迹主要有:光头山至大马河林场断裂;古站断裂;刚本山断裂;石灰窑东西向断裂;哈尔
滨庄断裂。

  新华夏系构造在本县境内不发育。主要表现为鸭蛋河及兴东等中生代煤盆地,多为北北东
向,受后期压力作用呈近南北向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