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沼泽湖泊

第二节 沼泽湖泊




  萝北南半部地势平坦,且向东南倾斜而逐渐低平。故多沼泽;其间局部地带甚洼。明水面
较广。故多湖泊。两者面积达585平方公里(87万余亩),占全县总面的 8.6%。分别详述如下:

  沼 泽

  沼泽主要分布于都鲁河与鸭蛋河下游地带。沿江低平地带也有分布。光绪三十二年( 1906
年)以前,萝北地区渺无人烟。植被率甚高,雨量充沛,水分蒸发不易。估计(因无文字资料记
载,沼泽分布甚广。面积甚大,1906~1949年随着土地的逐渐开发,沼泽面积也少有缩小( 以
不同年代绘制的舆地图相比较)。1949 年以后,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境内土地开发极为迅速,
排水工程遍及南部平原,从而全县的耕地面积,便由1949年末的 6万余亩,猛增到1985年末的
249万余亩,而沼泽面积现则尚存 86万余亩。都鲁河下游沼泽地带的湿生植被主要为芦苇;鸭
蛋河下游沼泽地带的湿生植被主要为小叶樟、三楞草,局部为水葱、芦苇;沿江沼泽地带的湿
生植被主要是塔头及三楞草,一部分沼泽地带还多有泥炭堆积。

  湖 泊

  萝北东南部低洼地带多有湖泊分布,尤以黑龙江古河道一带为最。据光绪二十五年( 1899
年)测绘成的《黑龙江舆图》标视,古河道一带全为明水面,长约90 余里,最宽约10余里,且
与黑龙江相通,名斐尔法鄂湖即《金史》之北泺;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初版的《大清帝国
全图》又名斐尔法鄂模;兴东道设立后绘制的《兴东道总图》则名其为莲花泊。以上述三图比
较,水面均无明显变化。其后,随着境内人口增多,土地大面积开垦曝露,水分蒸发相对加快。
莲花泊水面开始逐渐缩小,直至局部地带干枯,便成了重湿地相间的大小湖泊。伪康德3年(1936
年)6月绘制的《萝北全县区域全图》便明显的标出了这一巨大变化。莲花泊竟分成了两个相距
约15公里的莲花泡和东莲花泡,而且也与黑龙江断流。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萝北地区经30
余年的移民,支边,军垦的开发建设,南部平原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故湖泊演变也与之同步。
原来一部分水面相连的较大湖泊,水浅处逐渐干涸露底。于是便呈现出了一个个有如星罗棋布
的小水泡,其中一般水深仅一米左右,少雨季节,有的水枯见底,唯个别泡沼水深达 3米以上。

  现位于凤翔镇东9公里处的莲花泡与水城子,其水面在境内是比较大的,分别为1 455亩和
2 600亩。它们一分为二的历史演变过程同上,故不赘述。

  现位于凤翔镇东南约 3公里处的黎明水库,原系自然水泡,其势居高临下,有利农田灌溉,
故于1958年进行了人工改造。东南两面筑坝,并修有闸门泄水,坝长2 100米,坝顶宽4米,共
用土石2万余立方米,将储水面积扩大到1 500亩。对其周围种植水稻发挥了巨大效益。

  境内现有湖泊,经测定湖水内含氧量较高,浮游动物也较丰富,适宜鱼类生长,故多产各
种鱼类,人工养殖亦佳。湖泊概况及分布详见表。

  表2—4湖沼概况及分布一览表



  续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