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分布 1921年,全县18 462人分布在8个区域:城区384户,2 353人;延兴镇167 户,1 048人;
兆兴镇658户,4 580人;鸭蛋河526户, 4 425人;宝泉镇185户,1 281人;孙家船口188户,
1 297人;太平沟344户.2 255人;佛山镇178户,1 223人。
1935年,全县8 765人(不包括伪满洲国军、县警察队、太平沟矿工),分布在8个区:兆兴
镇是第一区为995户,5 235人;名山镇是第二区为27户,118人;延兴镇是第三区为29户,145
人:兴东镇是第四区为198户,1 015人;太平沟为第五区159户,514人;凤凰镇为第六区 229
户1 399人;梧桐镇为第七区31户。193人;宝泉镇为第八区29户, 146人。1939年。全县人口
分布在4个村:萝北村946户,6 009人;凤翔村207户。1 250人;镇东村132户, 764人;富源
村588户,3 483人。
建国后,1949年,全县9 896人分布在萝北、凤翔、镇东3个区。城镇人口为 2 300人,占
总人口的23.24%;农村人口为7 596人,占总人口的76.75%。1985 年,全县 204 511人分布在
3镇8乡,1个农场管理局及其所属的6个国营农场和鹤北林业局。城镇人口为46 376人,占总人
口的22.68%,农村人口为158 135 人,占总人口的77.32%。城镇人口比例,由1964年第二次人
口普查时的14.3%,上升到1982年的19.3%;农村人口,1982年比1964年的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
加94 477人,增长了130.8%。1985年由于普阳农场统计资料从萝北划出,所以农村人口比1982
年减少8 551人,由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85.7%.下降到1982年的80.7%。
1985年,全县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0.1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的每平方公里10.9人,
增加19.2人;比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每平方公里28.9人,增加 1.2人。1985年比第二次人口普
查增长了176.1%,比第三次人口普查增长了4.5%。
人口地域构成比较表
表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