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民族构成

第三节 民族构成




  萝北,古代是少数民族居住地,现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自唐虞三代直到秦末为肃慎氏
(满族之古名)居地,以后的各历史时期有挹娄、扶余、勿吉、黑水靺鞨和女真等少数民族都在
此地生息繁衍。由于清初之前两次民族大迁移,到清代末期,境内仅有为数极少的土著居民,
一为沿江一带的赫哲人,一为深山区的索伦、鄂伦春人(俗称棲林人)。随着太平沟等地采金业
的兴起,汉族人逐渐从冀、鲁、吉、奉等地迁入,人数逐年增多。据《萝北县通志调查录》记
载:“有清以来,本境西北逊河上游,设有毕拉尔协领衙门,嗣归兴东兵备道管辖,现已划归
为瑷珲。其土著当属毕拉尔族,然前清设治之初,亦兼有索伦、鄂伦春种人逐水草而来游牧者。
故曩者之调查,遂竟以寥寥散处于深山空谷之索伦、鄂伦春人为土著。至现在经商、营垦者率
由腹地迁来,语言习尚遂悉从汉族。”毕拉尔协领衙门划出后,深山区的鄂伦春人大半北徙。
散居黑龙江沿岸的赫哲人,亦远徙于有赫哲人聚落的拉哈苏苏等地。因此,到新中国成立时,
境内几乎无一土著居民。

  民国年间,福丰稻田公司招用 300多户朝鲜族人在梧桐河一带种植水稻。1940年随开拓团
迁入一部份朝鲜族人。1943年,又迁入 50户朝鲜族开拓民,分居在东部落 (东明村)和西部落
(凤翔镇西北部),现在朝鲜族人数居全县第二位。

   1935年民族人口一览表
  表3—17



  日伪统治者进行民族调查,有时并不按民族分项,而是将中国各族人民统称为满人,由此
可以看出他们的恶毒用心。如《萝北县事情》记载,1939年全县仅4个民族。

   1939年民族人口表
  表3—18



  建国后,为了开发和建设边疆,青年志愿垦荒队相继到萝北开荒建点,国家有计划地移民,
大批转业官兵到萝北参加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和鹤北林业局的发展,使人口大量增加,民族
也因此不断增多。据1964年人口普查,全县已有12个民族,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县增加到19个
民族,汉族占95.51%,朝鲜族占2.55%,满族占1.43%,其余的少数民族占0.51%。

   第三次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分布情况
  表3—19



  续表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