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改革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改革
从1979年开始在农村推行“统一经营,联产到劳责任制”。但实际上没有认真实施,基本
上仍吃大锅饭。1981年奋斗公社鉴于双山大队生产最落后,生活最贫困,年年吃粮靠返销,花
钱靠贷款的实际情况,决定在这个队实行承包责任制,即由大队定任务 (包括产品种类、交售
数量等 ),定质量,把土地包产到户。大队集体留的种子、大牲畜等作价分配到户,作为生产
费底垫。农机具则包给原机务队长经营。包产到户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秋收获得丰收,粮食
自给有余。同年县委先后下发两个文件,对实行生产责任制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五种形式:一是
定额管理、包工到组,责任到人、评分到人;二是分组作业,按定额记工,按段按季评奖;三
是专业人员普遍建立岗位责任制,定工定产,超产奖励;四是临时派工,死工活评;五是常年
包工包产到组,联产计酬。名山公社山江大队采用定额管理为中心的生产责任制,社员自愿找
组,积极承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县委及时总结推广了该队经验,到1983年全县 9个公社85
个大队, 105个核算单位,都搞了不同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计有:小段包工联产计酬的58个,
占核算单位总数的55.2%;专业承包联产计酬的 8个占7.6%;统一经营联产到劳的22个占21%;
承包到户的17个占 16.2%。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在农村中
出现了“三急六多”即急着想富,急着快富,急着学富;买化肥的多、添车买马的多、买机械
的多、串换良种的多、学科学种田的多、专业户增多。农民从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走向了多种
经营的轨道。1983年奋斗公社深山大队社员曲云发自办家庭农场,备有1台链轨车、1台胶轮车、
1台康拜因,承包780亩耕地,在多灾的年份仍获得总产13万斤的好收成,得纯利润 1.5万元。
团结公社前进大队社员刘洪斌搞翻砂,全家7口人参加劳动3个月收入7 700元,获纯利润5 000
元。奋斗公社创业大队社员马生连自筹资金 6 000元办家庭发电站,结束了本大队用油灯照明
的历史,给全队的生产生活增添了活力。自己又获纯利润 3 000元。1985年年底全县已有专业
户541户,从业人员730人,其中手工业277户,从业人员388人;运输业27户,从业人员37人;
商业户129户,从业人员152人;建筑业16户,从业人员29人;服务业33户,从业人员53人;养
殖业44户,从业人员52人;种植业15户,从业人员19人。现在已彻底冲破了“三级所有队为基
础”的老模式,向着扩大生产门路发展商品经济的路子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