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种植业第一节 土地开发 萝北先民,居徙无常,或渔或猎不事垦殖。清朝末年太平沟采金业日盛,人口骤增,出现
了小块开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兴东兵备道,道署开始放丈,承领者无几,开垦极慢,
耕地寥寥。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广东省新会县商人陈国圻在汤原县治下设立兴东垦务公司。该公司
为拓荒组织,开发之地北靠烟筒山,东临都鲁河,西接梧桐河,南至松花江,后因资金匮乏,
交通梗塞不久撤退。光绪三十四年兴东道署出放岭西(乌云通北一带)毛荒由天乙、瑞丰二公司
认领20 303垧。其办法每里见方作毛荒45垧。除去沟甸房园道三成,实以七成31.5垧计算,每
垧征收押荒租 5钱,五年后升科(纳租)。岭东(萝北、绥东一带)与俄国仅隔一江,地处极边无
人认领,故降押金每垧为3钱。
宣统三年(1911年)放荒委员范庆峰主放萝北、佛山、汤原、鹤立岗和绥滨等地的荒原。领
荒者先花一块银元买个小飞子,持这个小飞子到现场看地,当时放荒办法是由西往东排号,萝
北为十八排。然后把所放土地开始由南往北丈量划成“井”字(每井是36平方里),一井为36方,
一方为45垧,承领者至少领一方,多者不限。一方地需交银12.5两,限三个月内办完手续,交
完款把小飞子收回作废,换一张官家发的地照。萝北出放荒源总面积是12 000方,认领大户首
推海参崴华侨王玉玲,买了96方。其次是谦益恒商号老板买了15方。没放出的土地由衙门里的
一个官叫寇寿堂的人,拿了飞地照到辽宁吉林两省出卖,一地照卖银16两到30两不等。从辽宁
凤城、大孤山、庄河来了樊广太、栗永年、房殿福等户;从吉林西安县(现辽源市)来了薛玉明、
金明甲、刘贵祥、王明久、尹广德等几十户到萝北占荒,多者买 6方,最少买一方。他们于民
国 2年(1913年)先后搬家到兆兴镇、鸭蛋河安家落户进行开荒。招领大户将买到的荒地有的转
手高价出售,有的招民垦种坐收地租,当时把这样的占荒者叫做“没长牙的地主”。民国 3年
共放出兴东附近,兆兴、狄台河、凤鸣河、都鲁河、梧桐河等地毛荒28 350垧。同年 9月份黑
龙江省招垦总局第十一区委任萝北县署兼办清丈工作,至民国5年8月份结束。由于初放毛荒时
系挨次分段出放,不准越段选择,后遇有洼瘠地段无人认领,便打破了原来的规定乃任人栖占。
因此地界紊乱,地垧亦与出放毛荒登记不符。经此次清丈核实,萝北实放毛荒6 848.86垧。但
实际开垦种植的土地极少,清末仅有耕地91.3垧。民国 9年(1920年)由政府派来一个清丈委员
栾子玉,对过去出放土地又一次清查。在清查时发现有许多土地虽有名册在籍,但从无来人视
垦,且又有与原地照数字不相符合,他下发了一道布告;对原承领户在该布告发布之日后, 3
个月内不来办理垦殖手续者,允许别人抢开,谁开归谁,开完补发地照,原发放的地照作废。
义盛东乘机从俄国购进一台拖拉机(当地人叫火犁)抢开兆兴沿江一带草原植被好地1 200垧。
民国15年(1926年)萝北县长程汝霖提倡种水稻,在鸭蛋河开垦 200垧,其胞弟程汝森在都
鲁河开垦600垧。还有孟谒言、徐子安等亦在梧桐河、大马哈河、孤站等地开垦1 200垧,都以
种水稻为主。
民国16年(1927年)黑龙江督军万福麟投资,在梧桐河下游建立福丰稻田公司,从省内外招
来朝鲜族人300多户,开荒种水稻。开垦稻田1 400垧。但因1932年松花江洪水泛滥,田园庐舍
悉被淹毁而使公司倒闭。据伪康德2年(1935年)5月统计全县仅有耕地3 200垧。
日伪时期搞了三次较为集中的土地开发。一是伪康德 9年(1942年)从日本迁来男性青年40
人,在凤翔组建了“义勇”开拓团。二是伪康德10年(1943年)从桦川县湖南营、孟家岗、八虎
力等地迁移 230户、在南段建屯开荒,组建一心屯,三合屯、四维屯、五福屯、六合屯。从兆
兴迁入40户建立自兴屯,从凤翔迁入30户建立北振屯,共新建7个屯。三是伪康德11年(1944年)
从日本新泻、扎幌征集免除兵役的年青人,建立 3个开拓团,有本部开拓团(也称红部)、朝日
开拓团(现黎明村)、凤鸣开拓团(蜂蜜河子)、还有零星垦殖农户开垦荒地,到日本投降时,全
县也只有耕地6 010垧(均系小垧, 1垧相当于现在的12亩,为便于对比下文均以现在的亩为单
位)。
解放后的1955年 8月30日北京市青年志愿垦荒队61人抵达萝北,在鸭蛋河畔建立集体农庄,
揭开了全国青年开垦北大荒这块处女地的序幕。1956年有哈尔滨、天津、河北、佳木斯市青年
志愿垦荒队和从山东省梁山、摭县、文登等县移民相继来到萝北开荒建点。在今共青农场、军
川农场,名山农场、江滨农场等地建立24个新村,到1957年年底全县开出耕地已达31万亩,为
土改结束时的4.4倍。
1958年5月份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志愿军归国部队官兵2 582人。先后来到萝北境内建立了予
一师和予七师两个农场(共有 8个分场),同时加强了县营萝北农场的建设。这些农场全部使用
了链轨拖拉机垦荒,使萝北的土地开发有了飞快的发展,到1962年年底县场分开时,全县共有
耕地103.3万亩,其中县属、9.3 万亩,全县耕地比建国初期增加11倍。
县场分开后,县政府大力组织开荒建点。1970年到1979年先后组建了名山、奋斗、环山、
苇场和莲花5个公社,加上县内6个国营农场在内,到1985年已有耕地249.9万亩,其中县属42.6
万亩,但因只注重开荒,有些天然次生林和浅山区次生林被毁,如莲花公社水城子莲花泡地区
一带的黑林子、大官林子和麻花林子;奋斗和环山公社的浅山区次生林,亦被不适当的开垦,
共毁林达18万亩,从1984年开始退耕还林,1985年有52 196亩耕地退耕造林改牧。
建国前几个时期耕地数量表
表4—1 单位:垧
建国后全县历年耕地面积和开荒状况表
表4—2 (1949~1985年) 单位:亩
续表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