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作物与产量

第二节 作物与产量




  一、作 物

  萝北的种植业始于清末的太平沟,因其采金工人不断增多,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大。
当时有84户农户,刨了73垧地,种植谷子、糜子、油麦、土豆和部分蔬菜,用以自食和出售。
由于采金中多数人染有大烟瘾,部分农户改种鸦片,用鸦片换取黄金。因此,一时鸦片和蔬菜,
成为当时农户的基本作物。民国初年,作物以谷类和麦类为主。谷类有黄谷、粘谷、早谷、稷
子、黍; 麦类有秋麦、牟麦(大麦)、铃铛麦(燕麦)、光头麦、荞麦; 菜类有莱菔(萝卜)、菘
(白菜)、老


民国 5年大量开发黑龙江沿岸和都鲁河、梧桐河平原,开始种植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还
有谷子、马铃薯、烟、麻、瓜和小杂粮等作物,民国 4年(1915年)前后,从俄境搬迁到萝北的
80多名朝鲜族人,在鸭蛋河和都鲁河两地,开荒种水稻,获得丰收。民国15年(1926年)萝北县
知事程汝霖大力提倡种水稻,并亲自在鸭蛋河种植 200垧;在他的带动下孟谒言在梧桐河流域
种100垧。程汝森在都鲁河流域种120垧,王自禹在大马哈河种90垧。邱耀亭在十里河种40垧,
徐子安在孤站种80垧,均获较好的收成。1932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萝北,同时又遭水灾,国破
家亡致使耕地大部分荒芜,只剩下150垧水田。

  日伪统治时期作物以大豆、苞米、谷子为主,其次是小麦、小豆、大麦、黍子、荞麦和小
杂粮。经济作物有黄菸、线麻和鸦片。那时全县各村作物各有侧重。萝北村主要种植大豆、苞
米、谷子和小麦;凤翔村主要种水稻,其种植面积占耕地的50%。镇东村则以早熟作物为主。

  建国后随着土地的大量开发,新技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农业种植业迅速恢复和发展,逐
步建成了粮豆生产基地。

  50年代以大豆、玉米为主,大豆占34%,玉米占28%,两大作物占总面积的62%;小麦占11.8%,
水稻占11.2%,谷子占10%,其余是杂粮。60年代曾一度“以大豆为纲”,1965年种大豆48 000
亩,占实播总面积120 000亩的40%。到了70年代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大豆、小麦两大作物共占
播种面积的62.3%。其中小麦上升到25.3%,80年代小麦播种面积增长到39%,大豆则下降到32.8%,
玉米则由50年代的主种品下降到10%。

  目前的农作物,有麦、豆、稻、黍、甜菜、麻、薯、烟、瓜、果、蔬菜、杂粮12大门类近
百种。分布在如下4大区域,北部山区3个乡(太平沟、奋斗、环山)以豆麦为主;东部沿江平原
区两个乡(肇兴、名山)以大豆、小麦、玉米为主;中部平原区3 个乡镇(凤翔、东明、团结)以
豆、麦、稻及经济作物为主;南部低平原区两个乡(苇场、莲花)以发展井灌稻为主。此外,从
1980年开始,在团结、肇兴、名山等公社共种植甜菜 1 000亩,由于甜菜产量高,经济价值大,
故种植者日益增多,到1985年增长到6 000亩。

  二、产 量

  民国初期耕作粗放,谷类和麦类亩产百斤左右。民国后期粮豆薯面积增加,平均亩产在100
~163斤之间 (下文之斤,均系市斤)日伪统治时期,耕作技术无多大改变,单产与民国时期相
似,但因其侵略战争的需要,耕地面积逐年扩大,总产量亦相应增多。

  建国初期的1949年,大豆亩产160斤,小麦133斤,玉米200斤,水稻133 斤,谷子147斤,
平均亩产 155斤。1952年推广了新式农具(五铧犁、丁齿耙、镇压器、马拉播种机和收割机)产
量开始上升,1958年大豆亩产131斤,小麦126斤,玉米333斤,水稻126斤,谷子85斤,平均亩
产160斤。1962年因严重自然灾害。产量下降到极点。大豆亩产114斤.小麦61斤,玉米183斤,
水稻11斤,谷子68斤,平均亩产87.4斤,粮食不能自给,导致了以瓜菜代充饥。1963年开始好
转。1975年产量较高,大豆亩产218斤,小麦198斤,玉米399斤,水稻386 斤,谷子187斤,平
均亩产278斤。1982年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产量开始稳定上升。1985年大豆亩产144斤,小
麦248斤,玉米364斤,水稻449斤,谷子145斤,平均亩产290斤。

   建国前几个时期几种作物种植情况表
表4—3



   建国后历年粮豆薯播种面积、总产、单产一览表
  表4—4 单位:千公斤



  粮食产量总的趋势逐年提高,但因受到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故起落不定。影响农业生产
的主要灾害是旱灾和低温冷害。旱灾:据资料记载从1960年到1985年的25年中就有13年有旱灾,
主要是春旱,对小麦威胁较大。春旱大都发生在小麦三叶期,由于缺水,影响幼穗分化,在13
年旱灾中小麦就有10年严重受害,平均亩产仅在65公斤左右。低温冷害,每隔3~5年发生一次,
主要是霜期提前与霜期推迟,影响作物成熟与适时播种易造成粮食减产。其次是水涝、冰雹、
风灾和病虫害等也时有发生。详见下表:

   几个年份自然灾害状况表
  表4—5 (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