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耕作制度
第三节 耕作制度
萝北在建国前是沿用传统的旧式农具、旧方法耕作。整地不细,有的茬子不刨不搂就播种
或者在播种前用捞子①捞倒茬子。随后用木犁破茬,实行大垄耕作,土质不平不细,耕作层浅,
不保墒,耕作简单粗放。播种,初荒地,头一、二年用手撒糜子或在犁片上埯大豆,连作二、
三年后再种玉米、谷子或杂粮。熟地种玉米、大豆、小麦、杂粮,都用手撒子;谷子在原垄上
播种,用点葫芦点子。铲地用锄头、谷子用手间苗;趟地用木犁,收割用镰刀。
建国后在原耕作基础上,开始精耕细作,耕作方法逐步改进。50年代初期,还是以畜力作
业为主的扣 交替的垄作耕作制;这种耕作方法适合本地冷凉气候的特点,具有保墒增温、防
旱、防风、渗水作用。如2.2尺的垄,起垄以后,表面积温增加33%,促使作物早熟。1952年推
广使用了新式畜力农具,整地用钉齿耙、圆盘耙;小麦由垄作改为用马拉播种机平播,收割用
摇背收割机;脱谷用小型脱谷机。进入60年代发展为平翻耕法。1956年县内建起第一个拖拉机
垦荒站。1958年大批转业官兵到萝北开荒组建国营农场,促进了萝北向着机械化快速迈进,随
着机械化的发展,旧式农具逐渐被机引农具所取代,平翻耕法逐步形成,基本是翻、耙、扣、
耲、平相结合的耕作制度。这种耕作方法,地面状态是平的,耕层构造都是松软全虚结构,深
度可达18~25公分,耕层深,透水性好,还贮水,促进养份分解,对生育期养份能满足,又可
消灭病虫害。70年代推行了新耕作方法即深松耕法。这种方法继承了垄作和平翻的优点,初步
形成了松、翻、扣、搅、耙、平、耘相结合的耕作方法。在部分生产队建立起轮作为前提,深
松为基础,原垄种相结合,机械化轮作、耕作施肥、化学除草配套的耕作制度;达到了抗灾、
早熟、高产、低耗、低成本的目的。
轮作方式,建国前种植业单纯,只有大豆、玉米和谷子几类作物,年年是在豆茬上耲谷子,
谷茬种大豆或者玉米,即大豆~谷子~玉米,有时换不开茬口,只好种重茬大豆,个别时种了
迎茬②导致大豆火龙,大大减产或绝产,农谚说任种重茬不种迎茬就是这个道理。建国后农作
物品种开始增加,换茬也有回旋的余地。耕作形式,搅麦茬、原垄免耕、垄沟深松即第一年麦
收后搅麦茬,深松起垄秋镇压。第二年用搅麦茬形成的垄,在垄上耲谷子或玉米。第三年在玉
米原垄卡种大豆(捞平玉米垅)。第四年转为第二个周期的第一年,利用大豆原垄种小麦。轮作
方式是:大豆~谷子~小麦~玉米~杂粮的五区轮作。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境内种植大豆比例
大,实际上生产中多采用小麦~小麦~大豆~大豆~杂粮的五区轮作,或者是大豆~大豆~杂
粮~小麦~小麦。这样还是重茬多,影响产量。为解决这个问题,于1974年在肇兴公社裕丰大
队搞轮作试点,原大队小麦播种面积占 39%,大豆占40%,其它占21%,为了使大豆不迎茬,采
用大豆面积2年少,1年多的办法,少时播种37~38%,多时播种42%以上,这样就形成了小麦~
大豆~大豆~小麦~小麦~杂粮的轮作制度,比连种 2年的小麦轮作制,一般提高产量都在15
~20%左右,现正在普遍推行。
①“捞子”是用两根元木、钉成框,用畜力在原垄上捞。
②重茬:在原垄上复种同类作物1迎茬:是隔一年再复种同类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