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种子 清末民初,由于初荒地凉,主要播种谷类、麦类和大豆。谷类有小粒黄、六十天还家,小
黑糜子、大白黍;麦类有油麦、燕麦、大麦和荞麦;大豆有大粒黄、猴顶盔。种子混杂,抗灾
能力不强,产量极低,从民国 5年到日伪统治时期,作物品种增多,并开始大量播种玉米、大
豆、小麦和水稻、玉米有金顶子、黄金塔、火苞米、大八趟;大豆有黄毛豆、猴顶盔、四粒黄、
六十天还家、黑毛豆;小麦有光头麦、秃不齐、大青芒、油麦、燕麦和大麦。水稻主栽小红芒、
金钩和老头稻、小杂粮主要有红、白小豆、芝麻、苏子、绿豆等。种子来源一是靠本地沿用多
年的老品种。二是从吉林、辽宁两省到萝北开荒落户带来的品种,自产自留。个别精细户在扒
苞米时选出棒大、粒成的留作种子,谷子选大穗,其余种子都是在扬场时,选上风头粒大饱满
的作种子即所谓的“上风头”、“大堆留”。
1952年人民政府重视了种子的改良,玉米选用黄金塔、白头霜和大八趟;小麦选用合作 4
~ 9号;大豆选用满仓金、猴顶盔和荆山璞;水稻选用石守白毛和红芒。当时农户每年自留种
子 100万斤,不足部分由县农业科推广站从外地调入约10万斤给予补充。1957年开始自育马铃
薯良种,县农技师顾广轩和张文玉2人合作,用“男嚼”为母体,“29220”为父体交配,在自
家菜园里培育,当年只有两个蛋蛋,1958年用这两个土豆进行第二代繁殖,1959年移到农业示
范场进行第三代繁殖。共繁殖出 9个高产种,首定为“萝北五七萝育”。在合江地区首列前茅,
列黑龙江省优良品种。
60年代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经营种子田。玉米选白头霜、黄金塔和小金× 443;小麦选种
克坚和克仁;大豆选种黑河3号和荆山璞;水稻选种合江14号和19号。全县年需种子350万斤,
全由生产队留用。每年也从外地引进种子,对品种改良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有教训,1960年从
辽宁调进白马牙玉米种30万斤,共播了45 000亩。该玉米每棵可长 4个棒;正常年景每亩可产
1 333斤,但该品种生长期需135天以上的无霜期,萝北县只有 120天无霜期,故种后全部绝产,
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1973年组建了萝北县良种场,当年繁殖良种10万斤。玉米改种合玉10号、
嫩单4号、合玉14号;小麦选种克旱6号、9号和克丰3号;大豆选种合丰22、25和26,从而使玉
米亩增产25%,小麦和大豆分别增产10%以上。县种子公司为了扩大玉米杂交种的种植面积,在
1972、1975和1978年3年去海南岛繁殖玉米自交系,共繁殖1 700斤后又制种繁殖培育出杂交种
120万斤。不足部分县种子公司供给200万斤,从此全部淘汰了老品种,亩产量分别提高10~25%。
1983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水稻开始用育苗插秧栽培新技术,选用了80~036和东农7 824
新品种,比用手撒子早10天以上,这样既保播期,又保株数,为水稻生产开辟了新的道路。自
从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种子来源又转向以农业专业户留种为主。如1985年县良种场供应种子
由70年代的40万斤下降到25 万斤。原来由生产队留500万斤的种子转向农户自留。县种子公司
外调200万斤,供种子不足农户使用。
历年使用种子状况表
表4—6 单位: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