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栽培技术
第六节 栽培技术
自有农耕以来到解放初期,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基本相同。新开荒用手撒子( 一般撒稷、糜
或大豆 )不铲不趟。二、三荒地种大豆为多,一铲一趟或者砍大草、熟地两铲两趟,有的搞三
铲三趟。所以有句“毛撸两遍吃饱饭”的说法。
1952年组建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始推广农作物栽培技术,开展了等距离宽播、间苗保苗,
分期追肥等丰产经验,产量有明显提高,农民很欢迎。1958年开始贯彻推行了农业“八字宪法”
①,从而使农作物的栽培技术有了改变。县内五大作物栽培技术演变过程是:
一、玉 米
50年代还是老耕种法,用大犁扣种,个别在原垄种。60年代采用机车秋翻地、整地,春天
顶浆打垄刨埯种或者刨埯坐水种的方法。70年代开始对高产晚熟品种采取了催芽坐水种的办法,
并推行了一埯双株的播种方法。
二、小 麦
60年代前小麦仍然是大垄扣种,产量低,种植少。从60年代开始,采用秋翻地、捞平耙细,
用机械平播,大幅度增产,由亩产100多斤,猛增到400斤左右。所以小麦由不种或少种升居到
第2位,占总播种面积的30%。
三、大 豆
60年代前还是老播种方式大垄扣种。60年代开始推行了40公分等距离平播,播后镇压,苗
出齐后用中耕机起垄,速度快、保株数、抗旱情,产量不断提高。80年代开始推行了小比例间
作②和横穿带的种植方法。优点是通风透光,有助于农作物生长。
四、谷 子
60年代前还是旧式耲耙在原垄上播种。苗眼窄,产量低,但保墒保苗,有句农谚说“谷子
苗出全,人吃马喂保一年”就是说原垄播种的优点。60年代开始用宽播耲耙播种。70年代开始
推行了垄上三条播,保墒保苗株数高,产量明显提高。70年代后期,采用48行播种机实行15厘
米单行播,30厘米双条播,这种方法保株数,但播在暄土中,种子粒小好下窖,透风不保苗,
良莠不分,对除草不利,产量不高,种植面积锐减。在农村推行了承包责任制以后,个体户饲
养大牲畜不断增加,谷子的地位又有了提高,农民又开始用宽播耲耙在原垄上播,种子拌药,
滤口粪、手间苗、三铲三趟,中期追一次肥,亩产可达400~500斤,又能出谷草300~400斤,
是粮食和饲草双丰收的作物。
五、水 稻
50年代种植水稻还是用整地、手撒子、灌水和人工薅草的栽培方法。60年代开始在整地的
基础上,采取机械旱田直播, 然后灌水和人工除草,70年代开始推行湿地育苗。 80年代推广
“旱育移植”人工插秧和药剂除草的栽培方法,所以水稻产量在不断提高,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六、甜 菜。
从80年代开始播种是产量高,经济效益高的一种经济作物。开始时是由生产队集体播种,
在整平耙细的耕地上,用机械平播,间完苗后,再起垄,这样种速度快,省工;但播种深浅不
匀,往往是缺苗断空,造成减产。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各专业户改成垄种。在打完垄压完格
子后,在垄上刨埯种,这样等距离均匀,深浅适度,保墒保产量。该作物正在日趋扩大种植面
积。
①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②高棵作物和矮棵作物依次交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