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蔬菜
第七节 蔬菜
一、蔬菜生产
清末和民国期间萝北初入人口开始种植蔬菜,自种自食。伪满洲国伪县城附近居民,种植
菜类除自食外,余者挑到市上出售。
建国后仍是县城附近农民种植蔬菜,自食外供应市场。品种贫乏,供不应求,价格涨落不
定,市民吃菜没有保证。1964年由县食品公司代管组建了一个菜队。当年种了 200亩蔬菜,市
民人均吃到夏菜200斤,秋菜(包括土豆)300斤。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县城人口迅猛增加,为
满足县城 2万居民吃菜问题,1971年组建了萝北县蔬菜公司。公司除了加强菜队的领导和扩大
生产外,又和重点生产队签订7 000亩包产包销合同。从此以蔬菜公司组织的菜类上市量占80%,
个体户只占 20%,保证了市民有足够的菜吃,菜价也稳定下来。1976年开始利用塑料薄膜扣大
棚生产,生产品种有韭菜、黄瓜、芹菜、青椒、菠菜、蒜苗等,当年生产面积 200亩。菜和黄
瓜增产显著,单产比露地播种提高一倍多。上市时间提前40天以上,元旦、春节可以吃到新鲜
蔬菜。初搞时经验少,技术不过硬,通过几年的实践和到外地学习,现在已是生产蔬菜的主攻
方向,各户也扣大棚生产,亩数不断增加,而且单产也在不断地稳定上升。韭菜亩产达 4 500
斤,黄瓜亩产达17 000斤,芹菜亩产达 5 000斤以上。1983年全面实行了生产责任制,农村经
济活跃起来,人民政府对蔬菜生产又采取了产销直接见面的政策,农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很高,
蔬菜数量大幅度增加,品种也比过去齐全;加上原菜队和农户种植的各类蔬菜涌进市场,随行
就市,供应量足,价格稳定,一片繁荣景象。
二、蔬菜种类
萝北县虽然地处高寒地区,无霜期短。但土质肥沃,适宜各种菜类的生长,种植的蔬菜共
有3大类,近30个品种。
(一)果菜类有西葫芦、黄瓜、南瓜、茄子、西红柿、早豆角、晚豆角、大辣椒、小辣椒等。
(二)叶菜类有韭菜、白菜、菠菜、甘蓝、芹菜、花菜、生菜、回香、英菜等。
(三)茎菜类有水萝卜、红萝卜、青萝卜、胡萝卜、大葱、元葱、土豆、大蒜、莴笋、芥菜
等。
三、主要几种蔬菜种植
白菜。60年代以前主要有大核桃文、小核桃文和大青帮菜,它们生育时间短,易包心,60
~75天即可收获。但棵小,产量低;而大青帮棵虽大但质粗不受吃,不好保管。70年代改种了
通化大包心和牛心菜,这两种菜棵大,易包心、味鲜;生长期需 90~110天,贪青;有时包不
满心。80年代选种了牡丹江1号,佳白1号,这两种菜共同特点是棵大、好吃,生长期70~80天,
是种植的理想品种。
黄瓜。60年代以前一直播种叶三黄瓜和旱黄瓜。这两种菜抗旱、抗病力强,好吃,生长期
只需60~70天,但产量低。70年代从长春引进蜜刺水黄瓜,个大产量高,抗病力强,生长期只
需70天,已成为主要种植品种。
萝卜。在70年代以前一直种植大红袍、王兆红和心里美3种。这3种萝卜好吃,抗病,好保
管,产量高,多年栽培不衰。80年代开始从外地引进翘头青和大青萝卜(俗名绊倒驴)这两种萝
卜个大,产量高,但水份大,不好保管。
土豆。60年代前主要种麻土豆。该品种淀粉多,好吃,但产量低,易退化。70年代从外地
引进波兰1号和扁头王,这两种土豆个大,产量高,每亩可产 4 000—5 000斤,但淀粉少,不
受吃。80年代从哈尔滨引进 303号,这种土豆淀粉多,抗病力强,不易退化,好保管,亩产可
达4 000~5 000斤,是主栽品种。
茄子。60年代以前一直种线茄子和鹰嘴茄子。这两种茄子抗旱、抗病、色泽好,受吃,但
产量低。70年代从北京引进大元茄子,从黑河引进 1号,这两种茄子抗病、味美,是菜农喜欢
种的品种。
豆角。70年代以前一直种老来少、马掌豆、花雀蛋、小白豆几种。80年代除保留以上品种
外,选种了油豆和从佳木斯引进的大八寸。
甘蓝(大头菜)。过去很少种它,60年代从哈尔滨引进迎春和金早生两种。这两种菜都适宜
本地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