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九节 肥料

第九节 肥料




  清末民国时期,初辟新荒,根本不上粪,日伪时期大户人家,耕地多,牲畜多,重视了粪
肥使用,把厩肥积成堆发酵用到经济作物和菜地中去,玉米开始抓把粪。

  建国后,人民政府组织农户开展积肥活动,并号召不要白子下地,开始重视积肥施肥,粮
食产量明显上升,所以农民们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庄稼是朵花,全靠粪当家”。1953
年以后,随着农村互助合作组织的发展,陆续建立起积肥队伍,每个互助组有人常年搞积肥。
1956年以后各社队建立“五有三勤”制度。即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家家有厕所,
户户有灰仓。“三勤”即勤起、勤垫、勤打扫。每个生产队都有积肥组,天天用牛马车清理粪
源,运到大堆积存发酵,从此施肥制度正式建立起来,耕地施肥面积不断增加,玉米施底肥,
种时抓把粪。谷子、滤口肥,小麦、铺底肥,并用人造颗粒肥拌种。1957年以后开始推广使用
化学肥料,初期施用硫铵、硝氨和过磷酸钙,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后,
又规定社员向集体投肥,按数量和质量付给报酬,一般的一平方米农家肥给记10分(一个工日),
秋后还奖给 10斤粮食。到了 70年代普遍运用化学肥料有氮肥、钾肥、复合肥等。同时推广了
“920”浸种和用颗粒肥拌种。 随着耕地不断增加,肥源不足,在全县推广李荣高温造肥技术,
首先在肇兴公社三马架大队搞试点获得成功。1979年全县高温造肥总量达10万立方米,对改良
土壤增强地力提高产量有明显效果。80年代化学肥料开始使用“三料、二铵、尿素和复合肥”。
这些肥料大量应用到耕地中去,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1956年至1985年化肥施用表
  表4—7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