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产捕捞 一、解放前捕捞状况
萝北县渔业生产历史悠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就有24户在黑龙江常年捕鱼。中华民国
时期前后有40户,这时期的捕鱼户主要集中在夹信子岛和大江通两地。日伪时期已发展到48户
专业捕鱼户。当时鱼具落后,捕捞方法简单,除了使用钩和棉线网以外,主要靠人力捕捉;捕
捞鱼类多是鳇鱼、鲟鱼、鳌花、哲罗、鲤子、狗鱼和鲫鱼。每年产鱼在 1万斤上下,仅能供应
县内市场需求。
伪大同2年(1933)产量和价格表
表4—22
二、解放后渔业生产状况
建国后人民政府很重视渔业生产,1959年全县有个体捕鱼户 649户,并有一个专业打鱼队,
年均捕鱼量在60万斤左右。同年专业打鱼队在大江通挡亮子,一次捕获鲤鱼 2万余斤。1978年
封冻前在大江通挡亮子,一次捕捞板黄鱼(小白鱼) 3.4万余斤,当时水面只见鱼群不见水,这
一年捕到板黄鱼10万余斤。
1961年6月份,萝北农场(现名山农场)打鱼队捕获一条2 100余斤大鳇鱼。
黑龙江盛产鲟鳇鱼,每年可捕捞6万斤左右,年产鲟鳇鱼子在5 000斤左右,换取外汇20万
美元。建国后渔业生产很不稳定,年产量仅在10万斤左右;60年代提高80余万斤;70年代产量
急剧下降,年产量降到20万斤左右;80年代,年产量又上升到30~40万斤左右。
三、渔 具
本县渔具主要有:定置、定所、游动 3种。定置有张网、鱼亮子;定所有鲟鳇鱼钩;游动
有趟网、拉网、浮挂子等。主要渔具还是以钩为主,原因是河床卧牛石多,且以捕鲟鳇鱼为主,
其鱼个体大,无法全面使甩网具。网具由50年代使用棉线网为主,60年代被蚕丝和胶线、尼龙
所代替,拉网也由单层改为三层,目前全县:有挂网24趟,张网3趟,兜网1趟,冬网 1趟。鱼
钩由原来的不足万把发展到11万把,浮挂子已有2 400余片。
建国后渔业产量表
表4—23 (1949—1985)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