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畜牧业第一节 畜禽饲养 一、大牲畜
解放前人们长期饲养以大牲畜作为农副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主要动力。那时除地主、富农
饲养较多外,一般农户只能饲养一两头役畜耕耘农田。
建国后,全县大牲畜有了较快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48年土地改革以后,土地还了家,农民开始添车买马,在自己的土地上发展
生产。故对牲畜分外爱护,精心饲养,使役得度,膘肥体壮,很少死亡。到]955年全县大牲畜
已发展到1 801匹(头)其中马760匹,牛1 006头,骡33头,驴2头。
第二阶段是从1956年建初级合作社开始,各社添车买马,扩大开荒;同年山东移民到萝北
建庄,耕地运输全靠畜力,而马比牛快,所以马发展的很快,到1958年全县已有大牲畜 4 225
匹(头),奶牛8头,比建国前夕增长4.4倍。
第三阶段从1959年,农业机械主要用于开荒,耕耘运输还是依靠畜力,到1962年底,全县
大牲畜已达6 427匹(头)(其中奶牛355头)。分家后县属大牲畜2 109匹(头),其中马986匹,牛
1 100头,骡1头,驴3头,奶牛19头。
第四阶段从1970年开始,陆续组建了良种场,种畜场、果树场和奋斗、环山、苇场、莲花
4 个公社,建场建社后开始大量开荒,耕地不断扩大,机械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畜力仍是耕耘
运输的主要动力,到1978年全县大牲畜已发展到5 468 匹(头)。其中马2 737匹,牛2 653头,
骡53头,驴3头,奶牛22头。
第五阶段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了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饲养形式由原
来的集体为主转向个体为主,涌现了一批家庭畜牧场和一批养畜专业户、重点户,此时引进海
福特、西门达尔肉用牛和肉用种公牛,黄牛由使役型往肉用型上发展。到1985年全县大牲畜已
经达到6 418匹(头)。其中马1 591 匹,牛(多系菜牛)4 575头,骡36头、驴8头,奶牛208头,
比县场分开时增加3.4倍。
历年大牧畜情况表
表4—24 单位:匹(头)
续表4—24
二、猪、羊、禽
(一)养猪。解放前,群众就重视养猪。除农户饲养外,城镇亦有不少居民养猪,据伪康德
6年(1939年)《萝北县事情》记载,全县有猪2 928头,每户平均饲养1.7头。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为了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积极鼓励和组织城乡人民养猪;加之
在1953年以前本县生产的粮食国家不收购,农户用剩余的粮食大养其猪,使生猪有了迅速的发
展。1953年全县养猪达5 454头,每户平均养2.8头,每人平均0.55头。1958年以后,由于人民
公社化运动中刮了“共产风”,把农民饲养的猪收归集体所有,曾一度出现了杀猪宰羊的现象,
加之连续2年的自然灾害,使生猪急剧下降,到1960年末仅剩生猪1 316头。( 当时户数比53年
增长2.7倍)每户平均养猪由1953年的2.8头下降到0.26头。每人平均养猪由0.55头下降到 0.05
头。1962年贯彻执行“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的方针,使生猪生产逐年稳定上升。1976
年至1978年,连续 3年实现了全县一人一猪,一户向国家交售一头猪的最高指标,给国家作出
了较大贡献,受到省、地表扬,荣获养猪先进县的光荣称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
了牧业生产责任制,饲养形式由原来的集体转向个体,由于一些社队,对中央两个文件精神理
解的不深,片面强调自主权,重农轻牧,自行其是,擅自砍掉养猪场18处,减缩养猪场19处,
造成仔猪奇缺,致使生猪迅速下降,由一人一猪的大好局面逐年下降,到1983年下降到不足万
头( 9 739头)。1984年生猪生产贯彻了“私养公助,社繁户养”的方针,加之农业生产承包后,
猪饲料问题迎刃而解,涌现出一批养猪专业户,生猪生产开始发展起来,到1985年生猪由9 739
头上升到11 359头。
(二)养羊。解放前没有养羊户。解放后的1953年全县有4只奶山羊,1954 年增养到21只;
有绵羊15只。1956年合作化时期将羊打价入社由集体饲养,到1958年绵羊发展到 145只。人民
政府为了发展畜牧业生产,在1960年从新疆调入细毛绵羊100只(其中有哈斯卡尼公羊2只)使萝
北养羊事业发展起来。1970 年萝北县五·七干校从省畜牧局调拨种羊102只,羊群质量有很大
提高,年底发展到586只。(其中山羊217只)到1980年发展到5 324只。(其中山羊338只)1985年
全县有羊1 325只。(其中山羊210只)。
(三)养禽。本县自开发以来,农户就重视家禽的饲养,主要是养鸡,鸭、鹅量较少。养鸡
除自食外,用鸡蛋换取油、盐来维持生活。虽然农户重视家禽的饲养,但因该地区冬季漫长且
寒冷,又多发生瘟疫病,故家禽发展缓慢。据伪康德2年《萝北县事情》上记载,全县有鸡726
只,鸭97只,鹅32只;伪康德6年记载,全县有鸡6 000只,鸭220只,鹅50只。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大力提倡养禽,除从外地引进一些优良品种外,又加强防疫工作。
到1959年全县有家禽63 420只,(其中鸭鹅5 078只)上交国家家禽4 000只,鲜蛋 420担。1960
年因连续2年自然灾害,家禽开始下降,1962年全县有家禽33 000只,(其中鸭鹅3 000只)。1963
年开始上升,到1972年全县家禽发展到10万多只,上交国家菜禽38 000只,鲜蛋 233担。中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畜牧业由自给、半自给向商品化,专业化生产发展,涌现出家庭养鸡专
业户 140户,家禽迅速发展起来,到1985年全县家禽已达到20多万只,平均每年每人吃鲜蛋30
市斤,上市鲜蛋四季不衰,行价稳定,冬季吃不到鲜蛋的状况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