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畜禽改良和繁殖
第二节 畜禽改良和繁殖
解放前畜禽全是本地品种,日伪统治时期引进部分良种,与本地畜禽进行改良,收效甚微。
建国后人民政府很重视畜禽的发展和改良,从外地多次引进各种畜禽优良品种,由本交到人工
授精,推广新技术,改变了历史上纯属本地畜禽品种的传统,优良品种达到改良和普及。
一、马
解放前萝北所有的马,多从海拉尔贩入的蒙古马。此种马体躯小,(一般身高1.25米~1.40
米,体重250公斤~350公斤 )其特点强悍、力持久、可粗饲粗管,适应本地严寒气候。但因多
年近亲交配,幼畜发育慢,体型越来越小,失格,四肢损征,挽力弱。1956年贯彻“就地繁殖”
的方针,采取当地取材的方法,在全县各乡村挑选比较好的当地公马63匹,定点配种,当年配
种629匹,成活率达95%。1959年县场合一,从外地引进“卡巴金”和“阿尔登”种马,县成立
了配种站,贯彻“密配多繁,提高繁殖率;全配、全准、全生、全活、全壮”的方针,指定专
人轮流到各公社和大队实行本交配种,共配188匹,正常分娩144匹。从1963年开始,公社设配
种站,大队有配种员,每个大队有种公马,实行20匹母马有一匹公马的制度,由配种员负责配
种,当年配种520匹,人工授精126匹;结果本交配种成活率达80%以上,人工授精成活率64%。
1975年组建萝北县种畜场。从外地引进改良母马32匹,引进“阿尔登”种公马 2匹进行繁殖,
带动各公社大队马的配种和改良,经过多年的努力,到1985年全县改良马占90%以上。
二、牛
解放前萝北县饲养的黄牛多为本地牛和朝鲜牛混杂种,身高体壮,繁殖力强,挽力大,走
的快,性情温顺、易调教,适应性强深受农民的欢迎。1956年实现合作化以后,由于重马轻牛,
黄牛归大堆,实行大群放牧和喂养,自由交配繁殖,品种逐渐退化。1974年开始从外地引进西
门塔尔、利木赞、海福特、英国短角红牛和本地牛杂交,在各配种站开始进行人工授精进行繁
殖,致使境内饲养的牛在不断得到改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养牧场不断增加,黄
牛生产迅速上升,大部是乳肉兼用黄牛,到1985年已由70年代的1 000多头增长到5 000余头。
1956年开始饲养奶牛20头,品种是黑龙江黑白花奶牛。1970年萝北县五·七干校又从佳木斯购
进奶牛23头,创办了萝北县第一个奶牛厂。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需奶量不断扩大,到1985年
全县有奶牛208头,比70年代以前增长了10倍。
三、骡
解放前饲养的骡系本地品种,体躯小于马,但力强而持久,食量少耐粗饲粗管,使役期较
长,农家喜欢饲养,全县一直保持在百头左右。建国后由于搞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公驴绝迹,
致使骡逐年减少,到1963年全县只剩下一头骡。1964 年县政府组织专人到山西购进了3头山西
公驴,进行繁殖骡的生产,使骡又有所上升,到80年代又增长到50多头。
四、驴
建国前全县有当地品种驴 5头,此驴体躯小,体力弱。主要用于推碾拉磨和短途使役。人
民公社化后,不重视驴的饲养到1959年已绝迹。1967年从山西省购进13头山西驴(其中有3头公
驴)进行繁殖,但因此驴不适应本地气候,一直未发展起来,到1985年全县也只有8头驴。
五、羊
山羊。县内饲养的山羊全系“萨能”奶山羊。虽然饲养年限比绵羊长,但因奶牛和奶粉的
大量生产,奶山羊一直未有大的发展,到1985年仅有300余只。
绵羊。饲养绵羊是从合作化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当时从外地购进 140只。70年代引进美
利奴细毛羊与蒙古羊杂交,绵羊有了较快的发展。到80年代已达到 8 000余只,品种全是改良
种细毛羊和半细毛羊。
六、猪
早期饲养猪,主要有“大民猪”和“荷包猪”两种,民猪体型大,耐粗饲,抗病力强,产
仔多,适应本地寒冷气候;缺点是育肥时间长;荷包猪体型小,(育成后只在 200斤以下)但育
肥期短,脂肪多,出圈快,农家乐意饲养。1960年开始引进“苏白”、“哈白”,尔后又引进
瘦肉型的“长白”等优良品种,对当地猪进行改良,80年代又由外地引进“杜络克、梅山斯格”,
20头猪种对猪又一次进行改良,现在已把过去的民猪和荷包猪全都淘汰,全都是改良品种。
七、鸡
早期饲养的鸡都是当地品种,多为卵肉兼用。年产卵120个至150个。虽然产卵低,但其抗
病耐寒,农村家家饲养,一般农户养10到20只,从60年代开始,引进“来航”鸡(俗名洋鸡)进
行推广繁殖,从而使养鸡业发展起来,由原来的 6 000只发展到十几万只。从70年代开始,陆
续引进英国线花鸡,日本巴克鸡、星布罗、洛曼、红波罗、罗斯鸡,使本县鸡的品种全部改良,
改良的鸡每年产卵200 至300个,性温顺,好饲养,但耐寒性差,需有暖和的鸡舍。
八、鸭
据伪康德二年《萝北县事情》记载全县仅有鸭97只,都是当地麻鸭,产卵率低;但耐寒好
饲养。70年代开始陆续从外地引进北京鸭、康贝尔鸭和狄高鸭。这几种鸭生育快,体壮产卵率
高,使养鸭有了发展,到1985年全县有鸭3万多只,全部是改良品种。
九、鹅
本县养鹅极少。伪康德 2年(1935年)记载全县仅有32只,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养
鹅也不断增加,主要品种是“雁鹅”和“白鹅”两种,久经饲养不衰,农家喜欢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