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疫病防治

第三节 疫病防治




  解放前境内危害家禽比较严重的疫病有: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内称 3号病),马鼻
疽,马淋巴管炎,马腺疫、马炭疽;牛口蹄疫(内称 1号病),牛羊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猪
瘟、猪肺疫、猪丹毒、猪气喘病,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猪水泡病(内称5号病,现称口蹄疫);
鸡新城病(鸡瘟)禽霍乱;羊蛔虫病等疫病20几种。

  解放后畜禽疫病时有发生,马牛比较少,猪鸡比较严重。

  一、马

  1951年宝泉岭鼻疽马,未得到控制引起全县马匹鼻疽病蔓延。1953年开始死亡,虽有乡村
兽医,但因少药误诊死亡甚多。1958年全县有马848匹,就有170 匹得了鼻疽病,发病率达20%,
县兽医总站开始注射防疫,几经努力,控制了大面积发生,但尚死去61匹占发病马的36%。1961
年马炭疽病大发生,发病率占马总数的66.4%。死亡228匹占马总数的 25.8%。1962年开始贯彻
“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方针,按季注射防疫针,常年用补针实现无疫区,马鼻疽注射 570
匹,马炭疽注射892匹,分别占马总数的80%以上,同时全面作核疫烙印,以区划队,隔离消毒,
控制了疫病。1965年马传染性贫血病和流行性脑炎大发生。发病221匹,治疗205匹,死亡 9匹,
占发病马的4%,基本控制了死亡,从此之后马的疫病很少发生。

  二、牛

  1961年开始发生了炭疽病,发病牛195头,死亡21头。占牛总数的10.8%。1963年牛结核病
大发生。发病牛372头,占牛总数的24%。死亡53头,占发病牛 14.3%。同时发生了牛瘟和口蹄
疫病,采取了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病牛进行注射防治,春秋两季打预防针,控制了病情,从此
之后没有大的发生。

  三、猪

  1958年10月流行性猪混合疫病大发生。因当时缺医少药,只能利用自制“四黄素”和“结
晶紫疫苗”防治,到11月末全县死亡893头。1963年单纯性猪瘟和猪肺疫大发生。发病猪达1 532
头,占猪总数53%,采取猪肺疫苗和猪疫冻疫苗防治,死亡 588头,占发病猪的38%。同年开始
贯彻防重于治,养防结合的方针和加强各公社畜牧站的力量,采取防病灭病,春秋两季打预防
针,基本控制了猪病的发生。从此之后每年对猪疫病预防接种、密度达 95%,消灭了猪疫病的
发生,连续三年实现一人一猪的县份。

  四、鸡

  1954年至1956年连续三年发生鸡瘟,当时缺医少药,死亡大半。1963年全县发生大鸡瘟,
发生率达78%,发病鸡6 133只,死亡3 741只,死亡率61%,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鸡的饲养,同年
下大力量培训养鸡技术员 625人,在各公社畜牧站增设防治设备和医药,用鸡新城疫苗和霍乱
菌苗春秋两季注射防治和普遍进行鸡瘟和禽霍乱点鼻预防,控制了鸡瘟的发生。

  为了控制和消灭猪瘟,猪水泡病、口蹄疫、马传贫、牛肺疫、羊瘟、鸡新城疫、牛吸血虫
病、牲畜布氏杆菌病、马鼻疽、羊疥癣疫等病。从1983年开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疫网建
设,由县、乡、村一名副职县长、乡长、村长亲自抓。村有一名畜牧兽医包干,与各养畜户签
订防疫合同,按时防治,按时检疫;大牲畜交易和外购牲畜也进行检疫,对农贸市场销售的活
畜、活猪、活禽经过检疫后给证明方可出售。防疫按季节,按时间进行。 3月份为生猪春季防
疫期,5、6月份进行夏季补针,6、7月份鸡Ⅱ系苗点鼻, 9月份是秋季防疫时间,10月份进行
鸡二系苗注射和禽霍乱苗注射;7、8月份进行羊布病检疫和M3号苗注射,11月份进行牛,羊五
号苗注射,5月份进行马鼻疽抽样检查,6月份羊剪毛后,进行一次羊疥癣药浴,从根本上控制
了畜禽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