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家庭多种经营

第七章 多种经营

第一节 家庭多种经营




  解放前,部分农民在从事田间农事之余,利用闲田隙地及多余劳力从事种植、编织、采集、
加工、捕捞、狩猎等以增加收入。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农民家庭副业虽然大力提倡,但是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里,刮共产风
一度受到了冲击。1963年县政府组织成立了多种经营办公室。县联社内设有副业股组织辅导多
种经营。1965年举办了萝北县多种经营展览会,全面介绍和推广了县内外的先进经验,为本县
发展多种经营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十年动乱期间,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尾巴来割,而使
多种经营处于停顿状态。中共十一届三全会以后,多种经营才从紧箍咒中解脱出来,1980年又
恢复了多种经营办公室和在县社内设的副业股。县乡干部下到各乡镇大队组织农户大搞多种经
营生产,具体有如下项目:

  一、黑木耳

  黑木耳培育。一段为2米长,每段可产木耳2—3两,可连采2—3年,每段净盈利2元左右。
养木耳经济效益高,销售快、山区乡、村农户养木耳户不断增加。1985年全县有木耳段 160万
段。其中环山乡就有80万段。环山乡养木耳户占农业总户数的 97%。木耳收入占全乡人均收入
的50%,这个乡成了远近闻名的木耳乡,1985年该乡上交木耳10万斤,创造价值130万余元。

  二、蕨 菜

  从1979年开始重视蕨菜采集,最高产量是1981年,全县共采集了223吨,出口209吨,创造
价值360万元,换取外汇14.6万美元。1985年采集200吨,出口59吨,从1979年至1985年的 7年
中,年平均出口量90吨,换取外汇7万美元以上。

   1979~1985年蕨菜出口状况表
表4—25



  三、养 蜂

  早在1927年由太平沟乡太平沟村王明轩从苏联引进蜂源(高加索号),连年养蜂连年丰产,
当地人称他为“老蜂王”,养蜂虽然在太平沟乡兴起,但没有普遍推开。

  建国后人民政府提倡养蜂,但在人民公社化期间,个人收归集体所有,冲击了养蜂发展。
1962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中明确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
业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组成部分……”,养蜂开始发展起来,到1976年全县养蜂达 800箱,
产蜜3万斤,上交国家2万斤。1980年达1 000箱,产蜜10万斤,1983年达2 000箱,同时接纳外
省3 000箱,产蜜20余万斤,到1985年除本县2 000箱外,又接纳外省 4 500箱,产蜜30多万斤,
上交国家20多万斤。

  四、中草药

  县内虽然盛产中草药,但一直未被重视,1962年组建了萝北县医药公司,才开始抓采集和
种植中草药。

  采集。解放前,民间采集野生中草药主要用于临时医治疾病。解放后,政府号召采集野生
中草药,国家收购以增加农户收入,采集最多的1977年达21万斤,创造价值 2万元,而后逐年
下降,到1985年只采集了2万斤。

  种植。1965年县医药公司在团结乡红星村扶持种平贝400亩。1966年顾洪烈等7人到太平沟
乡嘉荫河口种植人参等药材,因效益不大而自动放弃。1970年团结乡红星村党支部书记孟宪喜,
带领39户到嘉荫河口开荒建点,他开始种植人参、黄芪、党参、平贝几种药材,因种植不得法,
效益不大,但他不灰心,曾两次参加省、市主办的学习班,用科学方法种植,取得了成功,几
年来孟宪喜靠种植药材致富,人均收入2 000元。由于他带动了全村70%以上的农户种植中草药,
到1985年该村种人参12亩,黄芪 200亩,平贝10亩和细辛等,这个村成了萝北县闻名的药材村。

  目前孟宪喜参加了省重点攻关项目“黄芪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和“林下栽参试验”活动,
初步获得了成功,又大胆地用地膜覆盖技术应用于人参栽培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被县科委
吸收为“科技户”。

  五、芦 苇

  境内有苇塘14万亩,蕴藏量达 2万吨,是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1958年以前,部分农户用
芦苇打苇帘,编炕席,除自用外有少量出售以增加收入。1957年冬由萝北县县联社和富锦县县
联社联合开辟南都鲁河苇塘,两县组织农户500 余人,大车150辆,年生产芦苇2 000余吨,卖
给国营造纸厂,收入15万余元。自1959年宝泉岭建立造纸厂后,开始大量收购芦苇,年收割量
达300~1 000吨,年收入七、八万元,1975年组建了萝北县芦苇公司,开始有组织按计划收割,
每年收获1 000吨左右,每吨价为95元,年收入10万元。

  六、皮 张

  有野生元皮、貉、獾、狐、水獭、灰鼠、香鼠等皮张。

  七、其它经营。

  土篮子年产量5 000余付;簸箕4 000多个,筐箩1 000个,笤帚上千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