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更新造林 国营更新造林专指各林场、苗圃在其施业区内实施采伐迹地更新,林中空地、需改造的天
然次生林地或疏林地以及荒山荒地的植树造林,其方式以人工植苗、直播为主,辅以天然更新。
1959年 4月,二十里河林场、四方山林场开始更新造林,此后各林场、凤翔苗圃贯彻采育结合
的方针,相继实施更新造林。此项作业,每年秋季在需要更新造林的地块,按调查设计方案,
进行整地,即清除造林地块中的灌木、杂草和采伐剩余物,割成带状,带宽约 1.5米,然后按
每公顷植株数刨穴,其规格为50厘米×50厘米×25厘米,以备来年植苗。每年植苗期在 4月下
旬到5月中旬。届时,土壤开始融化,苗木开始萌动,林业职工从机关干部到各场工人(有的年
份还动员家属),集中全力,一举完成。为了保栽保活,先把运到造林地块的苗木进行假植(将
成捆成袋的苗木根部置于向阳、避风、土壤湿润的坑内,再培土至苗木颈部,踏实、浇水,以
草覆盖,随植随取),然后编组分工,进行植苗。植苗时,1人疏松穴内土壤, 1人把苗木根部
放入穴内,填土及穴深一半处,踩实,再稍向上提苗、扶正,以免窝根,最后填土满穴,封严
踩实。待植苗全部结束之后,进行抚育,即扩穴、培土、除草,以促其成活、生长。1961年以
前,共营造1 851 公顷,但因直播花曲柳树种1 508公顷全部绝产(该树种不适应萝北县生态环
境)又因不适当移植野生苗75公顷无一成活,故实际保存率仅14.5%。1962年以后,实行人工育
苗密植,每公顷植6 666~8 888株,虽林分密度过大,但为当前人工林间伐提供了大量材源。
1967年开始在次生林林冠下造林,每公顷植3 333~4 444株,由于植株疏,透光抚育又不及时,
故保存率较低。1981~1985年营造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存活率和保存面积均有了较大的
提高。更新造林的树种选择。在直播花曲柳失败之后,改以落叶松、红松为主,适量营造樟子
松林。历年更新造林保存面积中,落叶松、红松各占 49%,其余为樟子松。落叶松成活率高,
前15年生产较快,如二十里河林场17年生落叶松林,平均高9.6米,胸径 10.4厘米,每公顷蓄
积量71立方米。60年代初在山地的阔叶林中直播红松子已生长成林。一些植苗营造的红松林,
生长良好。二十里河林场23年生红松林,平均高7.54米,平径11厘米,每公顷蓄积量达 131.6
立方米。从1959年开始更新造林,到1985年的27年内,总面积达17 119公顷,但保存面积仅5 700
公顷,只占三分之一。保存率不高,主要是营林措施失误,(占75.9%),其余为火灾(占11.6%)、
鼠害(占9.1%)和毁林开荒(占3%)及牲畜危害(占0.4%)等。在保存面积中,总蓄积量76 950立方
米,平均每公顷13.5立方米,据1985年测算,平均每公顷年生长量为0.6立方米。
历年国营更新造林统计表
表5—4 (1959~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