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森林采伐

第二节 森林采伐




  一、盲目砍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县内森林被盲目砍伐。从1858年不平等的中俄爱珲条约签订之
后,“俄人自由出越国境,盗伐中国林木”。此后,国内唯利是图的商民,“以俄人所需为目
的”大肆砍伐森林,向俄国出口,因为俄国人“薪材的需要特别紧张,不仅缺乏船用燃料,居
民和铁路沿线亦感燃料匮乏……黑龙江沿岸的船舶用燃料,全部仰仗中国。”( 以上引文均见
日本总务部调查课于大正10年所写的调查报告:《黑龙江省黑河道》 )从清光绪年问起,采金
者出于生产、生活的需要,亦斤斧交加,向森林索取木材。无论俄人盗伐或商民滥伐,现尚无
翔实资料。1906年成立兴东兵备道之后,划分了森林地段,设立了国境守备哨所以阻止俄国人
盗伐;民间需要木材,先报官纳税,后入山砍伐。

  民国以后.木材需要量日渐增大。一为建筑用材,一为烧柴,供俄国轮船作燃料,据民国2
年(1913年)5~11月所收木植税统计,7个月内砍伐树木如下:

   1915年砍伐树木表
  表5—10



  民国7年黑龙江省农商部派员勘测县内林区,测定4个林场,分别由林商承领。兹列表如下:

   1918~1919年勘测林场表
  表5—11



  建立以上几个林场之后,采伐量较民国 2年又有新的增加。据《黑龙江政务志略》记述,
到民国18年全县年产木柈子六七千沙生,松、杨木 5 000棵上下,木柈大多销往苏联,建材除
自用部分外,多销往富锦等地。木材税收约占全县总收入的17%左右。

  日本侵略者占领之后,开始大量砍伐森林,仅占领当年即伪大同2年(1933 年)就采伐桦木
250根,杨木2 140根,松木22 600根,柞木420根,薪材4 300 个柈子、木炭410袋。以后的采
伐量逐年增大,因为既要满足县内占领者的需要,还要供给富锦、同江、绥滨各县的建筑用材。
自1938年 9月起,伪县公署出于限制抗日联军活动的需要,下令清山,封闭林区,严禁采伐,
如因必需用材,经呈请佳木斯营林署批准,方可入山。解放战争时期,县民主政府为了发展生
产,于1948年冬组织翻身农民入山采伐,生产原木5 000立方米。

  二、计划采伐

  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封山育林。从1957年起,开始有计划地采伐,既抚育森林,又生产
木材。每年采伐面积和出材量不同,但作业程序则基本相同。

  (一)作业设计采伐之前,必先作好伐区作业设计。1960年以前由各林场从工人中提拔的技
术员进行调查设计。这些技术员专业知识差,设计内容仅包括小号区分和砍伐木挂号。1960年
以后,作业设计全由县林业局森林调查队按照不同林分类型,对成过熟林作出有利于促进森林
资源延续的抚育伐规划,各林场按此规划作出林班区划后实施。

  (二)伐区作业每年 9~10月为准备作业期。此时组织部分职工进入伐区进行采伐前的准备
工作,如压大棚(即修建临时性职工宿舍、厨房等)、通道路等。10月以后,大批采伐工人入山
铺锯(即开始采伐)。1972年以前,全用弯把子锯作业。1973年,太平沟林场首次使用油锯,到
1980年各林场全部实现采伐、造材油锯化。铺锯一段时间之后,开始集材。1962年以前,串坡、
吊卯(即将已造材之原木归小堆于山场),均由本场工人以人力完成。此项作业,体力劳动强度
大,伤亡事故多,效率低,木材损失浪费大。1963年以后,改用畜力集材,由本县、绥滨、抚
远等县的一些生产大队承担。70年代中期,调入两台集材50拖拉机(俗称“爬山虎”),但因山
林坡度大,“英雄无应武之地”,只好调出1台,另1台改装为吊车。此后集材,大都采用拖拉
机作业。运材是伐区作业的中心环节,从12月中旬开始,至翌年3月结束。3月以后,大地逐渐
解冻,如尚未运完,只好困山(1961年困山8 425立方米,1962年又新困山6 586立方米)。1963
年以前的运材以冰道马拉爬犁、拖拉机牵引爬犁为主,辅以人拉冰爬犁或人推木轨平车。为了
减轻运材任务,太平沟、金满屯、大马河等林场的部分木材在山场直接拨运。对于困山材则利
用春汛,在德胜沟、朝阳沟采用小河流送到嘉荫河口扎筏放排,经黑龙江水运至名山贮木场。
为了提高水运能力,1961年建立名山汽船队,专运嘉荫河口、太平沟、金满屯、大马河 4个终
楞场的原木至名山出河,然后陆运。鉴于林场在采伐期间缺劳力、少机械,从1964年起,采用
和国营农场以木材分成付酬的方法,请其参加采伐作业。先后参加作业的有江滨、军川、延兴、
青年、宝泉岭、名山、二九○、绥滨等国营农场,他们的任务是承担准备作业、打枝丫、造材、
运材等。1972年以后,开始汽车运材。此后,汽车运输能力不断提高。1976年林业局成立汽车
队;各林场亦先后自购汽车,至1983年共有运材车23台,基本满足了运材的需要。木材运至终
楞,按材种、材长归楞。70年代中期以前,归楞全靠“哈腰挂,蘑菇头”,即归楞工人6~8名
为“一副肩”,用卡钩紧挂原木,然后弯腰,用抬杠抬上楞垛。由于原木重,压强大,归楞工
人肩颈相接处久压成包,状如蘑菇,故有此名。1975年以后,使用绞盘机归楞、装车,1979年
各场共有22台绞盘机及吊车,基本废除了“哈腰挂”的作业方式。

   建国后森林采伐统计表
  表5—12 (1957~1985年) 单位:公顷、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