笫六篇 工业篇下序 萝北工业之发端,始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黄金开采。
随着黄金开采的经久不衰,境内人口也逐渐增多。于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酿造、烧制、
修理等行业,在沿江重镇相继兴办起来。伪康德 6年(1939年),伪县公署所在地兆兴,私人开
办的烧锅、油坊、粉房、白铁铺、砖窑、炭窑等,就有11户。以后又陆续增加了马具、酱菜、
成衣等制作业。如表示:
萝北县工场名称及劳动者数目一览表
表6—1
光复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萝北县民主政府,没收了在肇兴(当时萝北县址)为地主经营
的烧锅、油坊。后又在风翔建了一座油坊。这就是地方国营工业的基础。当时职工不足 100人,
工业总产值仅19.3万元。
1956年“一化三改”①时,国家投资15万元,将风翔(1954年迁县址于此)油坊扩建成包括
印刷、发电、酱菜、制材、修配等车间的联合厂。同年对全县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
成立了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和5个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
1958年“大跃进”,原联合厂之印刷、发电、酱菜、制材等车间分别独立建厂。同时筹建
水泥厂、开办煤矿、充实金矿,商办食品厂、革新厂、皮毛鞋帽厂。1959年又建了编织厂、陶
瓷厂、云母矿。加上各农场(当时县场合一)建的农机修配、建材、粮油、食品、服装加工等厂,
到1960年,全县工业企业发展到33户,职工1 879人,工业总产值882.1万元。
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后,一部分厂、矿停办,合并,
职工精减下放。到196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下降到205.4万元。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农场分出,县属工业企业减少到14户。1970年以后,
由于各公社陆续新建厂矿,到1976年,除农场县属工业企业达到36户,工业总产值达 828.2万
元。但其中16户全民所有制企业,有6户经营效果不好,亏损总额达41.6万元。
粉碎“四人帮”以后几年(1977—1979年)萝北工业企业虽有一些发展,而经济效益仍未改
善,特别是全民工业企业,在1979年以前,其中亏损企业的亏损总额,始终大于盈利企业的盈
利总额。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以后,特别是十二大全面推行开放搞活的经济政策以后,全民、集
体、个体工业企业的发展,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每年都有几个新厂、矿建成投产,工业总产
值不断增加,职工队伍不断壮大,管理上实行厂长负责制,经营上全面推行经济承包,全县工
业企业的经济形势起了巨大变化,一部分亏损厂、矿很快扭转了亏损局面,截止到1985年末,
全县工业企业(不包括农场和个体),巳发展到58户,职工总数达3 123人,工业总产值达2 077
万元,盈利企业的利润总额为 112万元(其中集体企业的利润总额为46万元),亏损企业的亏损
总额为29万元(其中集体企业的亏损总额为13万元),利润总额大大的超过了亏损总额。下附表
示:
①实行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缩称“一化三改”。
全县几个年份工业企业一览表
表6—2 单位:万元
萝北矿藏极为丰富。有黄金、煤、铁、镍、云母、石墨、石棉、大理石、白云石、绿柱石
等多种,均有其开采利用价值,为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境内宝泉岭农场管理局所属 7个国营农场,到1985年也都有自己的农机修配、粮油加工、
食品加工、酿造、烧制等工业。尤以酿酒为优,其精品《北大荒》行销全国各地。制糖和造纸
更是境内独有,宝泉岭糖厂、宝泉岭造纸厂,它们规模之大,产值之高,也算得上境内最大的
厂家。这对丰富萝北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详见各农场史志)本篇着重记述县属工业,而各农
场之工业以后各章恕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