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粮油加工

第二章 食品工业

第一节 粮油加工




  粮油加工的历史较早。民国6年(1917年)肇兴就有私人开办油坊。伪康德6年(1939年)在肇
兴私人开办的油房达 3家。由于它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油坊规模逐渐扩大,生产能力日益提
高。那时邵家油坊规模最大,光复后(1947年)收归国有,逐步扩建成肇兴油米厂。1949年时工
业总产值达14.1万元,占全县整个工业总产值的 54.2%。1950年建成凤翔油米厂。1965年肇兴
油米厂和肇兴粮库实行厂库合一,并于1969年因边境形势紧张而撤离,从此结束了肇兴油米厂
的历史。1976年团结公社建成专事粮油加工的联合厂(集体所有制),同年名山乡也建成了专事
粮油加工的农工商联合公司。截止1985年,全县有粮油加工企业3户,工业总产值达609万元。
占全县整个工业总产值的29.32%。

  凤翔油米厂,是隶属粮食局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位于县城团结路南段路东,占地26 400平
方米。该厂建于1950年,原厂址在今酒厂院内,初期厂房、设备十分简陋。在—排草泥结构的
厢房内装有5台笨榨(油包草),1台单缸碓,职工20 人,产量很低,年产值只有0.4万元。1956
年并入联合厂,添置清水米机1台,柴油机1台,开始了水稻加工。1958年又从联合厂分出,在
现址建了新厂房,更新了制油设备,安装单圈薄并螺旋榨15台,同时添置苏式制粉设备 1台,
从而提高了生产能力,增加了生产品种。不仅能生产豆油,还能生产普通粉、玉米面、玉米


小米等。日处理大豆 4吨,黍麦15吨,当年创产值36.4万元。1966年建成综合车间万能机组。
1969年肇兴油米厂撤离,又得其人力,设备的充实,当年创产值 137.8万元。1971年制油淘汰
了螺旋榨,原地改建成砖瓦结构的新厂房、新安装了液压机、生产效率成番论倍增加,1972年
创产292万元。由于该厂生产年年有发展,效益年年有提高,职工巳增加到231人,全厂除科室
分油、粉、米、动力、修配等 5大车间,除拥有制油、米面一套比较先进的设备外,还有锅炉
3台、车床2台、刨床1台,钻床1台,120千瓦发电机组1台,40千瓦发电机组1台,木工机械1套,
汽车2台,固定资产净值达116万元。脱圈机工艺和玉米加工工艺的改革成功,对节电、省油、
增产提高经济效益,都有显著效果,改革脱圈工艺、玉米加工新工艺,均获1983年萝北县科技
成果二等奖。该厂现具有日处理大豆24吨,小麦35吨,水稻30吨,玉米30吨的生产能力。年产
面粉(包括玉米面、精粉)6 700吨,大米1 500吨,豆油(包括玉米脐油) 800吨。1985年末创工
业总产值601万元。盈利15万元。可谓本县工业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