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篇下序

第七篇 交通邮电

篇下序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建立兴东兵备道后,境内村屯多建在黑龙江沿岸,交通运输主
要依靠水上运输。1908年开始修筑兴(兴东)汤(汤原)公路,1912年9月竣工,全长370余华里,
此路是萝北历史上修建的第一条土筑公路。

  民国 5年(1916年),修建了萝北至奇克的官道,从而开通了萝北至黑河一线的公路,全程
1 044华里。

  日伪统治时期,在县境内北部山区还修建了三条“警备道路”,也称之为“治安路”,属
于军事道路,由日本侵略军掌握。

  1950年 9月,修筑鹤(鹤岗)宝(宝泉岭)公路竣工,这是建国后萝北县修建的第一条路段。
1960年哈萝公路萝北段全长89.6公里的路程,全线达到三级公路标准,结束了雨天不能通车的
历史。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商品交换量的加大,全县的公路里程也在不断增加,1985年全县
公路里程为591.5公里,其中干线公路89.6公里,县级公路133.5公里,乡级公路57.8公里,专
用公路 310.6公里,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县城凤翔为中心点,沟通邻县,联接铁路,伸向农村的
公路网,道路两侧栽植树木,绿化里程为143.3公里。

  建国后,全县的桥梁建设,经历了抢修恢复、加快改造,重点建设等阶段。1985年全县共
建有桥梁为44座、总长1 041.8延长米,其中1977年竣工的都鲁河大桥全长171.6米。

  公路运输,目前以机动车运输居绝对优势。1957年县运输站开始有客车和货车搞运输。1985
年,全县各种机动车辆共有3 087台,其中县属961台。县交通运输部门32台,其中客车14台,
货车等18台(二运公司6台)。县客运站以其中心站的地位,承担着全县的旅客运输任务。

  1950年10月,萝北县民政科内设交通股,编制2人,1952年6月改为公路科员。1957年 1月
成立交通科,设副科长 1人。1960年成立交通局。1961年改为工业交通局,1966年底为交通科
文革领导小组,1968年 3月为工交革命委员会,1973年为交通科,1984年改为萝北县交通局。

  1977年交通部副部长潘琪到萝北养路段视察工作,对养路段的工作给以高度的评价。

  清宣统二年(1910年),在孙家窝棚始设文报分局。

  民国3年(1914年)春,在高家屯设立文报局,10月1日裁撤,在太平沟设立邮务支局。民国
16年(1927年)7月,设立萝北邮局,三等乙级,归吉黑邮务管理局统属。

  伪大同 2年(1933年)5月5日,在兴东镇成立萝北县邮政局。1934年11月10日,县邮政局迁
至兆兴镇,1942年,萝北邮局随着伪县公署由兆兴迁至凤翔。

  1945年8月到1946年间,邮电事业处于停顿状态。

  1947年成立了萝北和凤翔邮政代办所各 1处,1948年10月,正式成立电话所,隶属于萝北
县政府。1950年 5月设置了肇兴邮电营业处,属于鹤岗市邮电局领导。1954年县人民政府迁至
凤翔,成立鹤岗驻凤翔邮电营业处。1956年1月1日,将原凤翔邮电营业处升为萝北县邮电局,
核定为七等邮电局,隶属于黑龙江省邮电管理局领导。萝北县电话所及其一切设备收归县邮电
局经营管理,邮电局所4处,邮路271单程公里,信箱信筒9个,同年5月开通了第一条有线电报
电路,新建 198平方米草泥结构的局舍,职工21人,1958年10月开辟了萝北至鹤岗的自办汽车
邮路,1960年10月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业务。1961年将原局舍推倒,新建二层楼的局舍 780平方
米,1966年职工87人。1970年1月将邮电局划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1973年7月又将邮政局和电
信局合并,恢复萝北县邮电局体制。1978年7月1日开始,市内使用自动电话。1979年职工 212
人。1983 年10月购置了邮电局东侧的县工人俱乐部1 451平方米,改为办公楼。1985年,县邮
电局所辖邮电支局所14处,个体经营的邮政代办所 3处。县局内设立了秘书股、邮政股、计财
股、供应股、人保股、党委办公室和史志办公室。全局有职工233人,其中干部18人,工人215
人,邮路 415单程公里,电信通信已建成以“有线为主,无线为辅”的电信通信网,电报、长
途电话电路14条。并在原局址翻建 1 985平方米的三层邮电通信大楼,12月15日,邮电营业厅
剪彩营业。

  1964年4月13日,邮电部部长朱学范到萝北邮电局视察工作,并与全体职工合影留念。

  1972年1月14日11点45分左右,邮电局舍东侧隔壁的烟酒夜销店,由于营业员的过失,火
炉失火而引起火灾,火势蔓延,将780平方米的通信楼房及设备烧毁。长话和农话阻断 3小时,
电传机被阻断6小时,无线电于16日13点恢复正常工作,高三、低三载波机闭机36小时,市话
于18日16点恢复通话。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近20万元。